为了吃口新鲜的,中国古代人有多拼?


一提到古代欧洲

除了各种皇帝妃子“贵圈真乱” 的私生活外

就是他们生活环境的各种脏乱差

在这样的条件下

欧洲人的寿命自然就不长

意大利经济学家卡洛·M·奇波拉

曾在《欧洲经济史》统计

中世纪时1000个英国人

在40岁之前死亡的概率超过50%

相对而言,中国古人就算长寿了

《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根据墓志资料

宋代人死亡高峰集中在61-70岁

虽然人类寿命长短

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公共卫生

粮食生产水平、战争瘟疫等原因相关

古人为了追求食物的新鲜究竟有多拼?

真的只是为了口感跟风味吗?

古人保鲜,包含了怎样绝妙的智慧?

今天

朕就来说说这件事——

各位爱卿都知道

中国人种菜天赋满点——

太空沙漠算不了什么

上天入地扣砖缝都要种上那么一点绿

在中国种菜历史上

有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就发生在宋元之后

在这之前,中国人主要吃蔬菜的是

葵菜

有文献记载,就说葵菜是“百菜之主”

“蔬植三百六十之长”

也就是蔬菜中的绝对C位

葵菜却有很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不易储存

很容易就坏了,产量又低

所以,古人一直在实验

寻找又保鲜又高产的蔬菜

其实有一种蔬菜早就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只是没有流行起来

宋元时期,人们一发现它的好

就立马换掉葵菜

人们选择白菜,不仅是因为它产量高

主要还是为了

白菜容易储存,保持新鲜

十二世纪以后,气候转寒

葵菜不太适应

反而白菜耐寒就很合适了

与此同时

古人也在提高自己的种植技术

比如快速让蔬菜生长,适应不同的环境

利用黄化现象

(植物在黑暗中不合成叶绿素呈现黄色,这样的植物纤维素少而柔嫩可口)

宋人培育出了豆芽和韭黄等植物

众所周知,蔬菜水果一旦不及时处理

里面的营养物质流失就很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为了保证吃到新鲜的荔枝

古人利用了水运

先是将荔枝树直接从土里挖出来

接着到达秦岭后,再摘下成熟的果实

之后再快马加鞭把荔枝送到目的地

唐玄宗后来还直接整了条“荔枝道”

专供荔枝运输的道路

现代人保存食物新鲜有冰箱

古代人也有,那就是“冰鉴”

湖北就曾出土“曾侯乙青铜冰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打开后,将冰块或者温水

放于鉴、缶之间的空间,缶器中置酒

既能冰镇,又能温酒

嫌弃冰鉴太小,壕气十足的古人还开发了冰窖

用一整个窖保鲜

夏天也不用担心蔬果坏掉

别以为吃新鲜的东西

只是一个人的事

对于古人来说,那是件国家大事

就连孔子都加入了

宣传食品安全的行列

《论语》中就说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意思就是——

在唐朝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中的

《太府寺》就规定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木不中伐……均不鬻(yù)于市

也就是说粮食果蔬不新鲜不符合规定的

都不能拿上去卖

要是胆儿肥

那么没收商品,杖刑

甚至按盗窃罪论处

宋朝不仅制定相关的法律

还有“官民双重性”的行业协会

专门管理食品安全性

古代人之所以追求新鲜

不仅仅是跟现代人一样为了口感

更是为了活命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晚明时期

曾经到中国传教

他发现中国的蔬菜水果“生长种类无限繁多”

也比同时期的欧洲更为丰富

中国人吃的蔬菜数量也比欧洲人多得多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在游记中曾记载

南宋城市对水果的需求量很大

一般食品店的果子与饮食销售数量相等

就算是吃筵席

也一定要上水果或者各种水果果干甜品

维生素C能够维护皮肤和黏膜的完整

辅助“人体卫士”淋巴细胞的增殖

促进抗体的形成【1】

当年古人不知道这些生物知识

吃就完了

吃了就赚了

只是天然存在于果蔬中的维生素C

容易被氧化

若不冷藏保存很容易造成维生素C的流失

但跟古人不一样

随着现代技术跟科技的发展

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VC产品

它们主要可以分成人工合成VC和天然VC

今年的疫情让人们意识到人体免疫越来越重要

而秋冬随着气温下降

人体免疫力容易下降

是时候随身准备一瓶天然维生素C了

参考资料

《史学视野中的蔬菜与中国人的生活》

《唐宋时期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研究》

《利玛窦视野中的晚明饮食文化》

《从马可·波罗游记看南宋食风》

本文系【朕说】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