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烧成灰,减少的质量哪去了?质量为何凭空消失?

一吨木头烧成灰,变轻了!那么木头“减肥”减哪去了呢?这似乎违背了我们从小接受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加上产生的气体质量也不够。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宇宙“管理”一切物质的方法,下面通俗聊聊到底怎么回事。

质量哪去了?

初中化学中有这么一个实验,把燃烧的木炭放入密闭容器中,再倒入澄清石灰水,会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因为石灰水吸收了木炭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

如果这个实验全程都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理想状态下石灰水把反应气体都吸收了),那么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吗?实际上,还是不相等,因为反应过程还产生了光和热,即能量。能量并不可能凭空出现,因为能量也需要守恒,原子弹爆炸告诉我们微小质量亏损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它们的关系是:

这是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方程:亏损的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等于释放的能量。木炭燃烧并没有爆发出原子弹的威力,能量很小,而光速又很大,所以木材释放光和热损失的质量(△M = E / c^2 ),非常小,小到小数点后16位开外,普通的实验是根本发现不了的。那么方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质量会和能量扯上关系呢?

为了原子,扯出了粒子

18世纪,科学家做了大量化学实验,发现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有了质量守恒定律,至于原因就是质量亏损太小了,他们没有察觉。

当时“原子是最小的粒子”的理论大行其道,反应前后,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数量并没有改变,因此质量也不可能改变,即守恒。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需要证明,要清楚了解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卢瑟福最先用α粒子轰击金箔,希望从轰击结果找出点蛛丝马迹,结果一轰成名,发现原子由电子与原子核构成。

于是大量科学家加入了轰击大潮,而且想法也越来越大胆,设备也在不断升级,最后演变成了“大冲撞”,设备也变成了如今的高速粒子对撞机。

当然,钱不是白花的,实验让“原子论”彻底崩塌,反而冒出来上百种更小的粒子,随着继续“撞”发现原来“撞”出来一些粒子是复合粒,也就是没完全拆开,例如发现的中子、质子其实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

最终,科学家得到了61种不可再拆分的粒子。有人可能说质量守恒换汤不换药,无非是把反应前后的原子换成粒子,还是守恒。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什么事了。

质量就是能量

质量到底是什么?直到2012年才被希格斯“撞”出来,于是给了他个诺贝尔奖。基础粒子自身都是零维没有静止质量的点粒子(波,波粒二象性),却能构成三维的物质,包括你和我,源于它们之间发生了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上帝建立宇宙万物的规则。

原子的质量主要来自于原子核,电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子核的质量又来源于质子与中子,质子、中子又由三价夸克构成。

基础粒子可以分成两部分,就像盖房子的材料,一部分是夸克、电子这样的粒子属于主材(墙砖、地砖、板材),另一部分是光子、胶子这样这样的属于辅材(水泥、胶水)。辅材负责连接主材,但不能乱用,比如砖要用水泥,不能用胶水。

图: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图解

带电荷的粒子之间依靠交换光子进行相互作用,例如磁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叫做电磁力。质子与电子都带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电磁力。

原子核中同性的质子被束缚在一起也需要核内的强核力。以上所有相互作用,利用质能方程求出质量,再加上三价夸克与电子的自身质量的总和只占原子整体质量的1%。

另外99%的质量源于强相互作用,胶子就像辅材一样束缚着三个夸克,原理类似于电荷,但夸克会变色,称之为色荷,同样可以通过强相互作用的能量求出质量。还有导致原子衰变的弱力以及引力,这里不赘述了。

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质量是粒子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粒子本身质量是哪来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相当于大家白玩一场,又回来了最开始的问题,粒子自身质量从哪来?

上面一开始说了所有基础粒子自身是零维没有静止质量的粒子,它们自身想要具备质量必然还存在着什么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

物理学家希格斯通过大型对撞机找到了“大部分主材都适用的辅材”——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源于希格斯场的震动,整个宇宙就像一个希格斯人海,一些基础粒子由于自身特性(比较出名),会被希格斯场的束缚,从而具备一定势能。因此粒子自身具有的质量。有些粒子并不会受到希格斯机制制约,例如光子是个无名小卒,不被束缚,静止质量为零,总是以恒定的光速运动。

木炭燃烧质能守恒

构成宇宙万物的粒子就像一具具躯壳,由于相互作用,拥有了质量,本质其实是能量,木材同样如此,即使反应后质量减小了,但是算上光和热,质能是守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