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谭嗣同为什么向光绪皇帝提出要卖掉新疆和西藏?

晚清政府积贫积弱,落后于世界,让国家丢失主权,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提出变法图强的观念,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纷纷登上了时代的舞台。作为变法图强的代表,后来杀身成仁的谭嗣同,却在得到光绪皇帝赏识后,向他提出卖掉新疆和西藏。

谭嗣同认为,可以将新疆卖给沙俄帝国,将西藏卖给英国。这两个国家一直想要这两块地方,肯定会买。

国家领土从来都是寸土必争,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作为炎黄子孙,还是心系国家和百姓的改革义士,谭嗣同为什么向光绪皇帝提议出卖国家领土呢?难道谭嗣同是个卖国贼。其实不然,谭嗣同恰好就是考虑到了国家和百姓,才出此下策。

一、疆、藏地处偏远,常有叛乱

新疆、西藏位处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十分偏远,远离历代皇权的统治中心,国家的控制力在这两个地方较为薄弱、松动。正因如此,新疆和西藏时常有叛乱发生,让中央政权十分头疼。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可谓是从建立初期,到统治时代的中后期,都不停地派兵镇压。可是每次出兵,都需要耗费大量军费,费心费力地从各地抽调兵马,前往镇压。由于地方远,道路又不好走,需要的军费更多,国家负担更重。

为了应付叛乱,朝廷消耗了大量金钱物资储备,可是叛乱依然不断。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也知道这个,对于反叛就更没有顾及。

谭嗣同深知这点,所以他觉得在镇压新疆和西藏的叛乱的过程中,朝廷消耗太多,负担十分大,可是叛乱始终难以根绝。与其每年在新疆和西藏花那么多钱,还不如卖掉这两块地盘,给国家省下钱,用于其他掌握力强的统治地区,改善民生,让国家变得富强。

二、疆、藏地广人稀,贫穷落后

新疆和西藏的地理条件和环境都较为恶劣,所以人口一直不多。人口少,就导致地方得不到充足的建设,基础设施很落后。有些地方连道路都没有,音讯更是断绝。

人口少也导致经济交流不发达,商业发展不起来,无法吸引外来投资和资金,导致经济更加落后,基础建设更为缓慢。

新疆和西藏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的游牧传统,导致他们畜牧业发达,手工业和农业落后,更别提近现代工业了。

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当然导致商业和工业的落后。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新疆和西藏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局限,地方十分贫穷和落后。

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其经济发展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对于新疆和西藏等贫穷落后区域,也是鞭长莫及。

谭嗣同觉得,在国家经济层面,新疆和西藏是严重拖后腿,加上人口少,又多是少数民族,所以可以卖掉,给国家减重、减负,让积贫积弱的王朝,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让国家发展起来。

三、欠款重担如山压,卖地换钱

晚清政府在近代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硬生生轰开了国门,直到清朝灭亡都没能改变受屈辱的事实。欺负软弱王朝的列强们,不但要割地,还要赔款。这些不平等条约下的赔款,那是一笔多于一笔,将晚清政府当成了国际提款机。那么晚清政府交的赔款又从哪里来呢?不是关税,就是赋税。

清王朝的关税由列强来定,然后抵偿部分赔款。虽然国家主权丧失,可是清朝统治者们不能亏待了自己,毕竟这天朝上国还是要继续演下去的。不能削减统治者的待遇和消费,赔款的钱就让底下的百姓们来负担就好了,反正每年都要交税,接下来多交一些就是了。

就这样,晚清政府的无能失败,最后让底层的老百姓来负责,实在是可笑之极。当时的中国百姓被这些赔款转变而成的高额赋税压得喘不过气,如同背上了一座山。

谭嗣同知道国家要交的赔款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两亿白银之多。单是这笔钱,就让国家的变法图强变得艰难,因为改革得花钱,而国家被赔款压榨得快没钱了。

百姓为了替统治者还钱,也是变得一穷二白。长此以往地还钱,得还到何年何月?

如果把新疆和西藏卖了,就能得到一大笔钱,用这笔钱来还赔款,国家和百姓负担就能少一点。通过卖地还钱,再用钱还债。无债一身轻,就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复兴国家!

谭嗣同向光绪皇帝提议卖掉新疆和西藏,并不是想做卖国贼,而是国家实在太缺钱了。谭嗣同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才万不得已,出此下策。凡是地主家里有余粮,用得着卖地吗?然而,这条下策万万不可行,因为新疆和西藏卖了,我国重要的西北地区将不复为国家所有。侵略势力以此为根据,就能长驱直入中原、西南,动摇国家。到时候就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