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识破空城计的司马懿,为何依然选择撤军?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进行了神话般的描述,但是关于空城计这段,有人推测司马懿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是故意放走了他,解释的理由就是为了防止曹操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给自己留下了存在的必要性,这样解释似乎有些道理,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有些为司马氏涂脂抹粉的味道。

“惊弓之鸟”我们都知道惊弓之鸟的成语,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一直都是出于被动的局面,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主动来进犯,其实对于曹操和司马懿来说,是个巨大的心理压力,盼望诸葛亮粮草不济是他们最大愿望,司马懿不是不想胜利,只是能力所限,多次上当受骗,如果不是所谓的“上天保佑”,司马懿已经被烧死在上方谷,这个其实跟赵云怀抱刘禅有一定的作用,受到了庇护,否则那时司马懿应该就gameover了。所以在司马懿的心里,诸葛亮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圈套,都可能有性命之忧,就是“惊弓之鸟”的心态,所以才会逃出去几十里后还问左右“吾头在否”这样可笑的问题,已经不止是“丢盔卸甲”了,如果是表演,那就是“特级”演员的水平也显得夸张了。

猜测防止曹操杀害,有人猜测司马懿留下诸葛亮,是为了给曹操留下一个隐患,彰显自己的价值,防止被曹操杀害,其实这个是事后给自己找补,我们知道司马懿在跟诸葛亮对抗的时候,在街亭的时候短暂占了上风,他的策略也就是“高挂免战牌”,任凭百般羞辱,是单纯的防守策略,等待诸葛亮粮草不济,自己退兵,然后乘胜追击,即使这样,还经常中伏,并没与出奇兵,调度的高招,是隐忍的能力强,只是其他的将领禁不住诸葛亮的百般辱骂,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司马懿的策略是“士可杀,也可以羞辱”,他的策略就是看出了趋势,诸葛亮一定会死在他的前面,当然这也非常不容易。

双方军师互给面子:这个讲法就更加可笑了,诸葛亮呕心沥血,一心想把北魏给灭了,不管他是否有心取代刘禅,野心是肯定不晓得,只是没有这个命而已,所以从诸葛亮这个角度来看,他已经做到了极致,只能像水镜先生说的那样“得其主不得其时”,没有这个命而已,所以诸葛亮有些行为已经到了“逆天而行”,天佑司马氏一家,而他自己也知道“火烧藤甲兵”已经为自己减寿,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当然可以说他呕心沥血累死的,所以诸葛亮不存在“放水”的情况。

?而司马懿在当时,其实是非常微妙的,他经常被打压,也在等待一个好的机会,其实三国时,手里有兵权的最后都成了事,包括曹操、孙权、刘备等人,他们的第一桶金都是被别人重用后开始的,试想,如果司马懿把诸葛亮给活捉,那么他的威望和名声,要远比当时的关羽水淹七军后带来的中原震动,更要声名远播,他挥师之处,估计很少有人敢抵抗,夺得天下应该是指日可待,无需继续隐忍那么多年了。

说司马懿放过诸葛亮,其实就是给司马氏找台阶,他们之间不在一个级别上,司马懿的优点就是看懂了趋势,用最保险的方法来跟诸葛亮对抗,如果用下棋来形容,那就是不走险棋而已,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不跟着对方的节奏,能看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也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