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朋友聚会明明很热闹,我却突然觉得一切离我很远。为什么?

        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为什么会出现解离?它有可能被解决吗?来看今天的文章。

     

 其实,大部分人都曾体验过轻度解离(例:白日梦、沉浸在某本小说中)。我们处于与自己和周围世界都隔绝的状态中,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身边正发生着什么。大部分时候,我们能够在注意到这些症状后主动抽身,解离也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消退。

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种解离体验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都要更高。Ta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强制性地扯入这种状态中,也更难以从中抽身。这种状况甚至会严重影响到ta们的正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有数据显示,50%-75%的成年人都曾在人生中经历过至少一次的解离(NAMI, n.d.)。若是一个人反复或持续性地出现解离,并且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难,ta可能被诊断为解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

研究表明,在发展出解离性障碍的人群中,99%都曾在过去(特别是在0-9岁的敏感发展时期)经历过重复性的、压倒性的、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Sidran Institute, 2018)。

这可能包括: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学家认为,创伤是一种对客观事件的主观体验。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些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如果它曾令经历者感受到剧烈的威胁,就可能成为一个创伤性事件。

比如:

在这些创伤场景中,我们的身体可能遭遇伤害,在精神上也感受到剧烈的压力。

我们的神经系统察觉到这份爆表的压力,就会自动判定——我们正处于某种危及生命、无法逃脱的危险状态中。

此时,大脑就可能令我们和自己的身体,或是和周围的环境分离。通过解离,帮助我们“离开”当下,从难以承受的剧烈压力中“喘口气”,让我们能稍微好过一点。

也就是说,解离是大脑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下,试图保护我们的一种应对机制。

每个人的解离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最常见的症状是去人格化和去现实化这两种。

一些人曾将其经历过的解离体验描述为:

一方面,很多解离表现的体验感很恐怖;另一方面,经历解离的人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这往往会对经历者造成额外的心理压力——“我的大脑出问题了?我是不是要变疯了?”

值得一提的是,解离时,人们很难对自己当时所实际经历的情况形成具体、连贯而有意义的记忆。正因如此,ta们可能时常被他人,甚至被自己质疑是否真的经历过创伤。然而,恰恰是这些解离的表现,证明了ta们曾经遭受过极度的痛苦。

*解离还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解离是一种保护机制。问题在于,当我们重复或是持续性地置身于危险环境中,大脑和身体就可能习惯性处于过度警惕的状态中,而在不恰当的时候也总是“使用”解离。

我们像是拥有一个过度敏感的探测仪,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或是低强度的压力刺激到,以为自己又陷入了“危险、快逃”的紧张时刻,于是进入了解离模式。


而正如前面所讲,当一些解离表现开始出现时,我们很容易感到惊恐。越是惊慌,我们越是会专注在这些可怕的感受上,将它们也放大成危险信号,给自己带来更高频率、高强度的解离症状。

当我们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就可能越发感到自己对情绪和感受都无力掌控。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本质,也难以再获得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总是害怕解离会伤害我们,但实际上,解离是为了保护我们而生的。

它像是一个火灾警报器,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火灾(创伤性事件)伤害到我们。虽然它的误报时常会令我们惊慌失措,但它无法真正伤害到我们。

那么,遇到解离时,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些实操tips~

正如开头所讲,解离现象常见却少被谈及,这也导致我们经常在经历解离时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进入恶性循环。因此,应对解离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出自己正在经历解离。

下一次遇到这些感受时——突然感到环境陌生、突然失去情绪、感觉自己像是“脱离”了身体漂浮在半空、世界和生活并不真实……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


识别出解离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急救措施”帮助自己从这种状态中走出。

首先,你可以通过一些易上手的着陆技术,来将“离开”了此时此地的自己带回当下。比如说:

以上是一些常见方法,你也可以发挥创造力,找到对你自己来说最有效的着陆技术。要在平时就做好准备,以在解离发生时能够及时使用。

好的支持者是十分重要的。与这样的人交流时,你能真正感觉到自己被听见、被接纳。如果身边暂时缺少能够令你信任的人,你也可以试着寻求专业帮助,例如:一名足够好的心理咨询师。

总而言之,你要找到那些能够和你谈论深层次、“真正的”东西的人。与ta们交流的过程中,你知道自己可以比较放松地谈论那些印象深刻的记忆,也能够比较开放地分享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或感受。

如果你愿意,提前与对方沟通自己的情况——你曾出现过哪些解离表现?是否有哪些话题/因素特别容易触发解离?解离时,你希望对方如何帮助你?(比如:告诉对方,当ta注意到你在聊天中走神时,大喊一声“火龙果”将你拉回当下的对话中)。

除此之外,别忘记在平时好好照顾自己。当日常生活回归正常,你就能够自然地从对解离症状的纠结焦虑中抽身,打破恶性循环,将注意力重新导向那些更有趣、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比如说:

想要预防解离频繁发生,我们最终还是需要勇敢地面对过去,将一些被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

解离的发生和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创伤有时很“隐蔽”,它并不一定是某件具体的“大事件”。

从被老师骂、被父母无视,到被背叛、被分手,甚至是因社会事件(例如:疫情扩散)而产生的共情性创伤……一切令你感到非常受伤,或是产生压倒性压力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创伤性事件。

很多时候,我们拒绝去想给我们带来伤痛的事,试图压抑一切负面情绪。但我们只是看似迈过了所有的坎。那些没有被好好处理的情绪一直埋藏在深处,解离就是它们大声宣告自己存在的方式。

最后,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曾经历解离,不要害怕,也不要自责。解离在过去的危险环境中保护了你,而现在的你,能够拥有力量,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无论是精神、身体还是心智上的痛苦,它们都不能彻底否定我们的人生价值、意义和愿望。

如果说过去的创伤是一场悲剧,我们可以让它只是一场悲剧,而不会升级为影响我们未来人生的主旋律。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Diagnostic and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 Washington, DC: Publisher.

Hardgrave, J. [Jordan Hardgrave]. (2018, October 25).Why Depersonalization is so Scary | HOW TO RECOVER (THE TRUTH!!)[Video]. Youtube.

O'Connor, S. [Depersonalitzation Manual]. (2020, April 6).Depersonalization Symptoms: 10 Most Common (+ How To Deal With Them!)[Video]. Youtube.

Dissociative Disorders. (n.d.).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NAMI

What is a dissociative disorder? (2018).Sidran Traumatic Stress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