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打仗常用的“阵法”,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

在传统评书和古典小说中,各种阵法成了战争的代名词。《杨家将》里有“天门阵”,《封神演义》里有“十绝阵”,《三国演义》里有“八卦阵”。事实上,阵法是军队惯用的必杀技,在战争中折射出战无不胜的光环。

上图_ 明朝军队

由简到繁

阵法通过合理配置兵力,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攻守兼备的部署队形。明朝军事家何良臣在《阵纪》中推断阵法应该产生于轩辕时期。当时,人们在捕猎野兽、扩张地盘和宿营休息时,进行相对默契的团队合作。由于当时人们采用石制兵器,冲突规模较小,阵法较为原始。

随着战车的出现,阵法也出现了相应变化。战车以“乘”为单位,一乘配备一车四马,由驾马、甲士、步卒等75人组成。有据可查最早使用阵法的战争是牧野之战。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这里的“陈”就是“阵”的意思。

上图_ 西周战车复原图

上图_ 戎右负责使用大型武器进行挥击及杀伤范围

春秋时期,铁制兵器开始普及,军队也分化为步兵和骑兵。《尉缭子·兵令上》坦言:“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这番话表示阵法要根据战场形势实现攻守转换。军事家孙膑十分重视阵法,他在《孙膑兵法》中列有“八阵”和“十阵”两章。

“八阵”即“八阵战者,因地之宜,用八阵之宜。”“十阵”以方阵最为古老,是十阵之首,特点是“薄中而厚方”,有利于发挥战车的冲击力,其他九阵分别是“圆阵、疏阵、数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每阵各有特点,具备包抄、集合、突破、射击箭弩等功能。

两汉时期,阵法在实战中广泛应用。汉初,韩信在井陉之战中背水结阵,大破二十万赵军。武帝时期,卫青用五车阵击破匈奴,李广用圆阵迎战二十倍于已的匈奴。东汉时期,窦宪“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大破匈奴。据《后汉书》记载:“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说明东汉军队练习的阵法多达64种之多。经过发展,阵法在两汉初具雏形。

上图_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由实到虚

阵法不仅是实力的角逐,更是智慧的较量。《孙膑兵法》指出:“玄襄之阵者,所以疑众难敌也。”可见玄襄之阵是忽悠人的假阵。这阵的奥义在于“必多旌旗羽旄,鼓庄,甲乱则坐,车乱则行。”这么做显然带有欺骗的性质。

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逐败之。”当时,范蠡将越军结成钩形之阵,以左右两翼佯攻迷惑吴军,中央的主力趁吴军注意力分散之际,突破吴军防线,一举取胜。

《孙膑兵法》强调:钩形之阵应该“三声既全,五采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表明该阵法的要领在于变化,需要官兵训练有素、紧密协作。这种虚实结合的阵法骗局是战场谋略的一种表现,显露出阵法普及过程中的进步。

上图_ 秦战车兵

由战到平

熟练的阵法离不开平时的训练。春秋时期,官府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民众进行阵法训练、辨认旗帜、听从号令、变换队形。南宋学者王应麟在《玉海》提及:“汉昭烈帝初置五军,其将校略如西汉,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教练将士。”

世界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阵法。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四周遍布弓弩手,保持警戒守卫的态势,阵中车前步后,层次分明,二号坑由骑兵、带甲车兵和骑兵组成的曲尺形军阵,三号坑是整个军阵的指挥系统,四号坑学术尚存争议,用途不明。从总体上看,兵马俑并非作战或行军阵法,而是驻留一地用的驻军阵法,从中可以窥探出秦军的强大战斗力。

隋炀帝远征高丽,隋军“结成方阵,四面外拒”,在行军时既可自守,又能出击,展现出阵法在平时的重要性。唐初,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总教官,要求将军多研究兵法阵图,军事著作《李卫公问对》就是唐朝实战阵法的经验总结。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阵法从战时延伸到日常,成为军队作战和训练的日常操作。

上图_ 敦煌壁画中的唐军步兵

由正剧到悲剧

历代对阵法的重视,不但关乎战役的胜负,也涉及国运的兴衰。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在香积寺一战中,将15万唐军摆出了加强阵形纵深、注重侧翼掩护的长阵,遏制了安庆绪叛军步骑夹击,重夺长安,一举扭转了对方的扩张势头,给唐朝国祚续命了150年。

时至北宋,宋太宗赵光义自创了“平戎万全阵”,大战前必“亲授以进退攻击之略”。平戎万全阵分为前锋、殿后、中军、左军和右军等五阵,步骑兵力超过14万。作为主力的中军,步兵多达11万,正面展开宽度足有20里,完全忽略了地形的要求,而且步兵行动缓慢,战法呆板,时常尚未完全列阵,就遭突袭。

《孙膑兵法》有云:“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赵光义违背了这一原则,企图用一成不变的平戎万全阵包打天下,结果反被现实狠狠打脸。由此可见,阵法并非灵丹妙药,需要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运用。

上图_ 宋朝军队

由理论到平倭

对阵法的研究是军事家们关注的焦点。北宋仁宗年间,曾公亮和丁度受命编写了军事类百科全书《武经总经》,其中古今阵法单独成卷,搜集了八阵法、李靖阵法、常山蛇阵等68种阵法,分析了每一种阵法的来历、特点和应用,极具理论和实用价值。形成体系严密、结构复杂的阵法体系。

明嘉靖年间,东南倭乱骤起。戚继光根据东南地形特点以及倭寇作战风格,发明了“鸳鸯阵”。这阵由1名队长、1名伙夫和10名士兵组成。10名士兵中,手拿长枪的4人为攻击主力,4人持藤牌,分成左右两队。2人持用连枝带叶的毛竹做成的“狼筅”,2人携带能发射火箭的“镋钯”。在阵中,一丈三尺的狼筅完全克制了倭寇六七十公分的打刀和野太刀,同时,火箭赋予了鸳鸯阵远距离攻击的能力。在理论和创新的推动下,阵法持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上图_ 戚继光的鸳鸯阵模型

明末清初,火器的大量使用,使阵法力有不逮。阵法关系到军事机密,军事著作大多晦暗不明。古代流传的纸质阵图在传承中多有散失,外加古典文学的渲染,使阵法笼罩着神秘的面纱。阵法是古代军事文化的结晶,细细品味,独具价值。

作者:计白当黑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刘国祥《中国古代兵法阵图源流考》

【2】王路平《宋代阵法和阵图初探》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