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7700万独居青年中的一员吗?

大家好,我是KY媒体部第一帅崽47。

前阵子,我们在《人物》上看到一篇关于空巢青年的文章。你可能很难想象,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已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独居,这个群体被大家称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 / live-alone youths),指的是远离家庭生活并独自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他们通常在20至3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为体面的工作(Anlong, 2017)。但他们没有家人的陪伴,缺乏感情寄托,其生活处境和心理感受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相似。

孤独是空巢青年们的普遍感受。根据中国青年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6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当代空巢青年经历的所有困难中,占比最高的一项就是“缺乏情感支持”(57.9%)。

除了孤独,没有人照顾也是一个逃不开的现实难题。尤其是在发生一些意外的、紧急的情况时,一个人生活的弊端就会显露无疑。

01.

但是,“空巢”是一个人生的必经阶段。

通常来说,上一代人在18-25岁期间,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婚姻/家庭、事业的选择。但我们面临的情形则完全不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婚育年龄普遍推迟到了25岁以后。人们在校读书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毕业后,随着城市间流动性增强,人们也越来越晚才能决定定居问题。

成人期该做出的许多承诺和责任都被推迟了,他们需要时间去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于是,空巢期逐步显露了出来,而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成年初显期的延长。

在这段时期,空巢青年们离开原生家庭,告别校园和集体生活,从曾经熟悉的社会群体中逐渐剥离出来,经历着对传统生活的“脱嵌”。与此同时,他们需要逐渐熟悉和融入新的城市,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一些人会通过职业发展寻找认同感,一些人会结交新朋友重新找到归属感,这就是“再嵌”的过程。

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里,青年们有着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真正的分离。这一方面指的是物质上的分离,包括了经济独立和拥有独自生活、照顾自己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这就要求青年们要从心理上“断奶”,学会管理和调节情绪,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能够承担起未来家庭责任的成年人。

其次,空巢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从“半自治(semi-autonomy)”到“自治(autonomy)”的转变。在18岁之前,大多数人都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大学期间也是一部分时间在校、一部分时间回家。心理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半自治”状态,也就是说人们承担了一部分独立生活的责任,同时,把另一些责任留给了父母和其它成年人。

当他们离开学校独自生活后,需要完成向“成年人”的转变,即达到完全自治的状态。是否自治并不取决于选择什么方式生活,而是当我们做出一些选择或采取一些行动时,是否能够经由“真实的自我”来调节和管理自己(Ryan & Deci, 2004)。

比如,很多人拥有不错的学历和工作,感情稳定物质不愁,但ta依然不快乐。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ta或许一直在追逐“大家觉得不错”的标准,而非真正的“自主自愿”的需求,这就是典型的不自治的表现。

可以说,只有在自治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不依附于他人存在,并有能力努力达到一种自己真正追求的幸福生活。

最后,人们还需要在空巢阶段找到自己的身份,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Talcott Parsons曾用“the roleless role”(完全没有找到角色的身份)来描述人在成年初显期的状态。离开熟悉的环境会带来个人的身份动荡——他们不清楚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又要去往什么地方。所以,在空巢阶段,年轻人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

02.

在空巢期,人们可能遭受挫折,但也有所收益。

悲情、空虚、浮躁……提到空巢青年,其印象和刻画大多比较负面。

的确,空巢期的生活可能会给年轻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但是,也不用把空巢生活想得过于负面。

事实上,大量实证研究及定性访谈证实,空巢也是有所收益的。

03.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这段时期?

空巢期是一段对青年们来说意义重大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间,人们需要应对和化解那些挫折和孤独感的挑战,同时,顺利完成青年空巢期的任务,即由“半自治”过渡到了“自治”状态,成长为一个能够在精神和物质上“自给自足(a self-sufficient person)”的成年人。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效用地利用好段时期,规避风险,并成功完成自我成长的任务?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张任务清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自查,也可以将它保存下来,作为日常生活的小指南。

除了关注和锻炼自我的成长,我们还需要学会与一些重要的他人分化(differentiation)。在空巢时期,我们虽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但遇到困难时可能还是会习惯性依赖他们,这样就容易受到他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想要真正独立,就要有意识地分化。

比如,在做一个选择前,你可以多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做出这个选择,有多少成分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你需要辨识清楚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诉求,减少习惯性依赖,逐步实现自治。

此外,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完善的。你需要把握这段独特的时期,尽可能地去尝试。不要因为害怕就止步不前,也不要因为“以为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拒绝其他可能性。把所有尝试都当做了解自己的途径,这样你才会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知。

不过,青年空巢期往往是一个人最孤独,也最动荡的时期。我们势必会遭遇挫折,所以,当你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当你感到迷失的时候,你可以向亲人、朋友或是外界一切可以支持你的人寻求帮助。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空巢青年并不是一群有固定画像的群体,而是大部分年轻人都要经历的、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他们不是“空巢青年”,只是正在经历“青年空巢期”。

有的人在孤独中学会了与自我的相处,有的人无力承担那些酸楚和痛苦,或许崩溃自弃,或许开始找寻其他的出路。其实,不论你感到孤独,还是享受独居的自由,青年空巢期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度过了它,而是你究竟从这一段独特的生命时期获得了什么。

愿每一个正在经历空巢的年轻人,都能顺利走过这一场冒险,完成属于他们的功课。

以上。

References:

Anlong, Y.(2017)."Empty nest youth": Phenomenon, performance, cause and cognitive attitude.Forward Position,7,78–82.

Klinenberg, E. (2013).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Penguin.

Ryan, R. M., & Deci, E. L. (2004). Autonomy is no illusion.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455-481.

Weinstein, N., Deci, E., & Ryan, R. M. (2011).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tegra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st identit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527–544.

Xiao, D.(2018).Social psychological diagnosis and support of the group of the empty nest youth.Gansu Social Sciences,2018(1),17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