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为什么迟迟不让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卢沟桥事变,预示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然而,短短的一年,泱泱大中华半壁河山尽失,“落后就要挨打”再一次得到了诠释。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充足的人力,还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

自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以及强驻法属殖民地(今越南),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国际运输线陆续被切断,唯一剩下的“大动脉”就是滇缅公路,这也是日军南下作战进攻缅甸的主要原因。尽管滇缅公路最终失守,但其背后的隐情却耐人寻味。

丘吉尔的短视和自私,中国远征军迟迟不能入缅作战。

在英国的战略中,缅甸、香港的地位远比新加坡、马来亚低许多,但对中国来说,缅甸一旦丢失,“大动脉”被掐断,没有国际援助的中国抗战,仅能维持3个月。于是,提出8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却被丘吉尔等人以各种理由婉拒,这是为何?

首先,虽说大英帝国渐渐衰弱,又面临着德国的威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基地——新加坡陈兵10几万人,又有“Z舰队”护航;再加上美国的支持,日本就是再猖狂,也不敢和英、美两国叫板,不需要中国帮忙。

其次,丘吉尔等人从骨子里就看不上“日渐崛起”的日本,更瞧不起各方面都落后的中国。在他们看来,日军的实力不行,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就更不行,一旦打起来,很可能成为英军的负累;甚至傲慢地认为,中国抗战的成败与否与其无关。

更关键的是,丘吉尔担心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很有可能触及英国在远东殖民地的利益;一旦抗战胜利后,待在缅甸不走的中国军队,将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在他看来,即使将缅甸丢给日本人,战后还能以战胜国的身份,重新要回缅甸。

说白了,就是不顾中国安危,宁肯丢掉缅甸,也休想插手英国事务。这种战略上短视和自私的做法,立刻遭到罗斯福的反对。一方面,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才使得美、英两国集中力量去对付德国,实现既定的“先欧后亚”战略;

另一方面,中国远征缅甸,既维持抗战需要,又能阻止日军以此为前进基地进攻英属印度;更何况,英国根本派不出太多的兵力,而中国有的是人。迫于美国的压力,英国与中国正式结为军事同盟,并拟定由中国方面派遣3个军入缅作战。

但仅过3天,英国人再次食言。

1942年1月2日,根据“阿卡迪亚会议”形成的决议,盟军成立中国战区,指挥中国、越南和泰国的盟军部队。同时,还成立了西南太平洋战区,由英国人韦维尔担任司令,而对中国至关重要的英属缅甸,自然也就划在英国人的作战区域。

说起韦维尔这个人,可以用“逃跑司令”来形容。在非洲担任中东英军司令,被隆美尔赶到远东,在新加坡损失13万人,又在荷属东印度损失8万人,最后到了缅甸;曾任印度总司令、美英荷澳四国联合指挥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

尽管是一路败仗,却稳坐司令位。他和丘吉尔一样,对中国人存在很大偏见,就在中、英两国签署《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军事协定》的3天后,他以补给不足,不能为太多的部队提供保障为由,暂缓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入缅时间另行通知。

日军从泰国分3路向缅甸进攻,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占领了毛淡棉,前方就是无险可守的仰光。现在,不仅中国方面着急,而且英国人也着急,双方再次商定中国出兵。就在中国远征军第5、第6军10万人准备入缅时,又被韦维尔叫停。

战局到了危急时刻,既挡不住日军进攻,又拒绝增援的韦维尔,到底想干什么?就连一贯抵触中国人的丘吉尔,也无法忍受地质问道:“中国人在孤立无援且装备低劣的情况下,坚持抗战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呢?为何不欢迎他们的援助?”

韦维尔辩解称:“依靠印度和澳大利亚调来的援军,足以应付日军的进攻”,并亲自赶往仰光调兵遣将。随着新加坡的沦陷,缅甸的英军毫无斗志,撤退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澳大利亚为保卫本土拒绝增援。这时,韦维尔想到了中国人。

令人气愤的是,他在向重庆发出“仰光危机,请速派第5军入缅”的紧急电报后,韦维尔再次“跑路”去了印度。从北非到印度,从新加坡到爪哇岛,又辗转缅甸再次跑往印度,如果不是在英帕尔地区拦阻日军,估计这位“逃跑司令”还要跑。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