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高材生宋希濂,参加了抗日,也杀害了我军领导,结局如何

抗日战争年代,是我们国家相对混乱的时期,很多人本是为国出力,却因站错了队,结果成为刽子手的帮凶。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个人就是如此,他本为正义之人,却因革命理念不同,最终成为别人的“枪”,从而让自己终生无法摆脱遗憾。

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宋希濂,参加了抗日,也进行了中共剿杀,功过皆有

没错,这个人就是宋希濂。他出生于1907年,从小就读私塾,进小学,念初中,一路与知识相伴成长。而在初中时期,宋希濂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还参加各种爱国活动。其中,为了为国家发声,更是参加创办了《雷声》墙报。

在宋希濂18岁那年进入黄埔军校,与陈赓大将成为好朋友。两个人心思相通,经过陈赓的介绍,他也加入了共军。可万万没有想到,后来因为蒋公的游说,竟然又转投到国军门下。也是出于各自理想的不同,就此陈赓大将与宋希濂再也没了联系。

作为被蒋公看中的人,宋希濂发展得顺风顺水。27岁便成了少将,而转过年来,就成了中将。这在当时,那是少有的年少将军。

但可以这样说,宋希濂有能力,做事也有担当,随着职位的上升,肩上担的担子越来越重。1937年的淞沪战争就让他扬名在外,当时他带着自己的队伍连夜转战上海,很快将天宝路日军打败。接着,宋希濂又带人攻下了汇山码头,让日军只能呆在战舰上而无法靠岸。

经此一战,宋希濂的大名可谓威风在外,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一个抗日英雄,那就是宋希濂。所以,蒋公在1938年晋升他为71军的军长,转战大别山、富金山等多地。据统计,宋希濂在这一段时间,竟然击毙击伤日军两万多人。

这是宋希濂的扬名之战,蒋公再次晋升他为34集团军副总司令。没过两年,再度升为第11集团军总司令。这一年的宋希濂只有34岁,成为黄埔军校当中最年轻的集团军总司令。

不知道是国军的命令,还是宋希濂骄傲了,反正这之后,他的作风就不那么雷厉风行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失利。杜聿明的第五军因为日军的封锁,不得不进入缅甸野人山暂时躲避。后来,他们逃到怒江西岸,结果被日军一路追杀而来。

过了怒江当然就是昆明、贵阳,就在两地危险的时刻,宋希濂临危受命,于怒江东岸将日军击退。可至此,他守于东岸两年多时间,一直到远征军对缅甸再次发起反攻,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大概就是因为如此,虽然解放战争如此重要,可却很少有宋希濂的记录。反而是对中共围剿的过程中,宋希濂却做出了让他“出名”的事情。

瞿秋白同志惨遭国军杀害,宋希濂为此事改造10年,却依旧留下终身遗憾

国军对共军的忌惮与伤害是世人皆知的,他们宁肯不抗日,也想着先将共军处理干净。所以,宋希濂作为蒋公手下的重要人物,曾多次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

其中,在朋口白衣洋岭和红军对抗时,宋希濂不小心被击伤。在他养伤的过程中,突然接到蒋公的秘密电报:据可靠情报,共匪头目瞿秋白在你部的俘虏中,务必严密清查。

接到这一命令,宋希濂立刻活动,很快便在当时福建保安第14团抓获的俘虏中到到了瞿秋白。听到消息,宋希濂顾不上养伤,连忙从医院赶回了师部。经过其他俘虏的指认,最后瞿秋白同志的身份暴露。

不过,宋希濂早就听说过瞿秋白同志,还看过他所撰写的《多余的话》,他认为瞿秋白同志是个有文化,有理想的人物,所以对其非常敬佩。

于是,宋希濂在确定了瞿秋白同志的身份之后,命令手下,谁也不准提审瞿秋白,而且特别做出批示:优越待遇,另辟间室,改善生活环境及条件。就这样,瞿秋白同志被安排在了一间宽敞的房间里,里面还给配了书桌、笔墨,甚至是书籍。

据说,当时瞿秋白同志的生活条件是按36师的军官标准来执行的,每天都有烟酒供应,还可以出外两次散步,门口不放看守。当然,宋希濂之所以如此,除了对瞿秋白同志的敬佩,还有私心,那就是希望这个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物可以被软化,从而投于他的门下。

可惜,宋希濂太不了解共产党人了,一点吃的,一点喝的就能够收服一个革命者吗?那也太小看意志这种东西了。所以,对此瞿秋白同志丝毫不为所动。大概是蒋公等不及了,所以直接给宋希濂发来电报:就地枪决,照相呈验。

宋希濂对此虽然有异意,可却无可奈何,最后只好下令枪决了瞿秋白同志。但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后来他被我方抓获,还清楚地回忆了当时瞿秋白同志的大义凛然,他说当时瞿秋白同志曾写下绝笔诗: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此后,宋希濂参加改造十多年,因为表现良好,最后得到了特赦。但他对于自己杀害瞿秋白同志一事始终耿耿于怀,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由此可见,一个有着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是会在内心分得清是非的,只可惜宋希濂当时受制于蒋公,不得不做下这让自己悔恨终生的事情。

宋希濂是1946年于大渡河沙坪上被抓的,当时他想用枪自杀,但最终被解放军制服。后来,他就被关在西南公安部的第二看守所,直到1954年才转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这期间,陈赓大将还去看望过他,但出狱之后,宋希濂便与子女出国了。一直到1993年,他才在自己不能抹平的遗憾当中与世辞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