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职场中做个高情商的人?历史上有哪些参考例子?

对于混迹职场的上班族来说,如何在职场中做个高情商的人,如何获得上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现实情况却往往是事与愿违。明明你已经很努力了,可上司却总是视而不见;明明一些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可却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那么“打工人”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呢?今天夜读史书就来给大家讲述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对话,看看真正的智者是如何在险象环生的职场中做到功成名就,载誉而归的。

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合称“战国四大名将”。论军事指挥能力,四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但论最终结局,却只有王翦得到善终。那么王翦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木秀于林又不被风摧之的呢?这其实还得益于他在职场上的高情商。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打算出兵征讨楚国。秦王问名将李信需要带多少兵马可以攻灭楚国,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秦王又问王翦需要带多少兵马可以攻灭楚国,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笑着说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于是便派李信、蒙恬带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则称自己已年迈且身体不好,所以向秦王请辞回到家乡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养老。

李信、蒙恬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楚国。战争最初阶段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楚国几个重要城市。可是楚人知道秦军兵力不足,于是选择尾随消耗的战术。秦军人数上占劣势,战线又拉开太长,前后无法相顾,结果被楚军发起反击打败了,李信带着残部逃回秦国。

秦王得知李信被打败后非常生气,又后悔自己没有采纳王翦的建议。于是他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邀请王翦出山重新统帅军队。王翦再次向秦王提出伐楚“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前番因不听忠言吃了大亏,所以这次很爽快就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并承诺后勤物资补给有求必应。

公元前225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秦王亲自送王翦至霸上(今西安市东白鹿原)。然而就在军队出发前,王翦又向秦王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他要的不是兵马粮草,而是请秦王尽可能多地赐给他良田美宅。秦王有点看不起地说:“以你的地位,难道还用担心贫穷吗?”王翦回答道:“我想趁您现在还用得着我,多请求些赏赐,我年纪也大了,想着多给子孙们留些产业。”秦王大笑,同意给王翦丰厚的赏赐。

军队出发后,王翦又先后五次派人去咸阳向秦王讨赏。这时他身边的幕僚们也看不下去了,有人对王翦说:“将军您这样不断向大王讨要赏赐也太不像话了。”王翦正色说道:“如今举国兵力都掌控在我的手上,大王难免心有不安,所以我必须表现出贪得无厌的样子,这样大王就会觉得我格局狭小,为人有污点,从而不会对我产生其他怀疑。”幕僚听后恍然大悟。

古代名将大多结局凄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宋岳飞。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岳飞本人品格高尚,岳家军又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如此完美的人格,如此严明的军队,对敌人是一把利剑,对南宋皇帝又何尝不是威胁呢?所以岳飞被杀,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王翦官场浮沉数十年,早已看透了各种大起大落。所以他很清楚,“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个道理。他已证明了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统帅大军,但却还要表现出适当的污点与道德缺陷,让秦王抓得住把柄,如此才能让秦王更加放心。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现代职场。领导不喜欢太无能的下属,但也不会喜欢太锋芒毕露的下属。如果风头都让下属抢光,领导又将置于何地呢?所以在关键时候争取,在小事情上退让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有时候适当示弱亦是一种前进。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