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84岁抗日绝食而死的维新四公子,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史海探客)

陈三立:84岁为抗日绝食而死的维新四公子,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中国近代有几大文化望族,江西修水的陈家便是其中之一。陈家四代五人被称为“陈氏五杰”,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陈氏五杰”包括:

湖南巡抚陈宝箴(唯一支持维新变法的地方巡抚、曾国藩称之为“海内奇士”、奠定了湖南近代的风云际会)

陈宝箴的长子陈三立(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民初诗坛领袖)

陈三立的长子陈衡恪(又叫陈师曾,近代著名书画家,梁启超称他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陈三立的三子陈寅恪(“民国第一国学大师”,清华“四大导师”)

陈衡恪的次子陈封怀(中国近代植物园的创始人)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陈家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陈三立。

(陈氏五杰)

陈三立,号散原,1853年10月23日出生于江西修水。1871年(19岁),父亲陈宝箴因平定湖南、湖北交接地带的苗民之乱有功,以候补知府身份前往湖南。第二年,陈宝箴把全家人都迁往湖南长沙,从此湖南成为陈家的第二故乡。

1889年(36岁),陈三立考取进士,担任吏部主事,但不久辞职回到湖南。1890年,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襄助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行洋务。湖北热火朝天的洋务运动,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芦汉铁路等等,令陈三立眼界大开,

1895年(42岁),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康有为、梁启超等成立强学会,鼓吹维新变法。陈三立加入上海强学会,支持维新变法。同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大力推行新政,办报纸、创办新式的时务学堂、设立矿务总局等等。

陈三立全力支持父亲,广罗人才,推荐梁启超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推荐谭嗣同、唐才常等人担任报社主笔。时务学堂成为维新变法的前沿阵地,培养了大量具有新思想的人才。这使得湖南一时人才济济,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三立社会声誉与日俱增。他与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江苏巡抚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之子吴保初,并称为“维新四公子”;又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

(徐悲鸿画笔下的陈三立)

1898年6月11日(45岁),光绪皇帝下诏,开始全国推行维新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斩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逃亡国外。

陈宝箴因推荐刘光第、杨锐等人,被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永不叙用。陈三立随父亲返回江西老家,隐居南昌西山。

1900年(47岁),陈三立移居南京。这年“六月二十六日,(陈宝箴)忽以微疾卒”,传闻是被慈禧太后秘密赐死。陈宝箴留下遗言:“陈氏后代当做到六字:不治产,不问政!”从此,陈三立不问政治,热心社会事业,以诗文为主,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1903年(50岁),陈三立开办家学一所,又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他让出住宅作课堂,聘请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体罚学生等等。他开创了新式学校的先河,贡献卓著。

1912年(59岁),民国建立,新上任的总统袁世凯邀请陈三立进京任职。他谨记父亲的临终遗言,无心政治,没有就任,一心寄情于诗文。陈三立是清末“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人称“天魁星及时雨宋江”。

1924年(71岁),陈三立在杭州西湖养病期间,正在中国访问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在徐志摩的陪同下专程拜会了陈三立。当时各大主流报纸刊载,一时传为佳话。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1932年(79岁),陈三立被儿子陈寅恪接到北平居住。不久,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再次称帝,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陈三立痛骂郑孝胥“背叛中华,自图功利”,断然与之绝交。

(齐白石画笔下的陈三立)

1937年(84岁),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一触即发,北平城人心惶惶,人们扶老携幼,四处逃散。已是 84 岁高龄的陈三立,谢绝了亲友们让他逃离北平的劝告,忿然地说:“我决不逃难!”。

北平沦陷后,日军得知陈三立的身份后,几次派人上门游说,欲以高官厚禄相招,陈三立断然拒绝。来人在大门口徘徊不去,陈三立怒不可遏,命佣人挥舞着扫帚驱赶。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在上海激战。眼见国土沦丧,陈三立悲愤交加。他拒不服药,绝食五日,于9月14日与世长辞,终年84岁。

(左为陈三立墓,右为陈衡恪墓)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92篇作品,营员“史海探客”的第5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