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掏出赤子之心的钢琴诗人,让灭国100多年的波兰重新复国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凌空子)

肖邦:掏出“赤子之心”的钢琴诗人,让灭国100多年的波兰重新复国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今波兰首都华沙附近。父亲是波兰籍法国人,在华沙中学当法语老师。母亲是波兰人,弹得一手好琴,擅长唱歌。他还有个音乐天赋很高的姐姐,肖邦从小对音乐非常着迷。

早在肖邦出生前,1795年,波兰先后三次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瓜分,已经被灭国了。华沙地区归俄罗斯管辖,沙皇派他弟弟巴甫洛维奇大公进驻华沙,实际统治波兰。

肖邦6岁开始和姐姐一起学习钢琴,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肖邦受邀到华沙中学旁的皇宫,给巴甫洛维奇大公演奏,还创作了第一首波兰舞曲,技惊四座。大家都视他为音乐神童,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1825年(15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抵达华沙,肖邦应邀演奏钢琴。沙皇非常开心,并赐予肖邦一枚钻石戒。各国媒体纷纷报道,肖邦名声大噪。

1826年(16岁),肖邦进入华沙音乐音乐学院学习。1829年(19岁),肖邦被华沙、维也纳、巴黎等地邀请演出,受到各界高度评价。不满20岁的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10月11日(20岁),肖邦在华沙举办了最后一场音乐会,随后他带着一抔泥土,远走他乡,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因为,1930年波兰爆发了“十一月革命”,试图摆脱俄罗斯而独立。1831年9月,俄罗斯军队攻入华沙,起义失败。这导致了波兰人的“大移民潮”,大量波兰人移民法国、意大利等地,肖邦也从此长居巴黎。

肖邦变成了一个流浪异乡、无家可归的人。他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结,失去祖国的沉痛心情,倾注到他所有的音乐创作中,如《a小调前奏曲》、《d小调前奏曲》等。他的音乐成为波兰人团结在一起,重新复国的巨大精神力量。

刚开始定居巴黎时,肖邦的收入仅够糊口,勉强度日。1933年(23岁),肖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活动。肖邦的钢琴演奏技惊四座,立刻赢得了一大批女学生,他的生活迅速得以改观。

1835年,肖邦获得法国公民身份,改用法语名,但他仍认为自己是一个波兰人。他除了与流亡的波兰同胞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文学家雨果、海涅、大仲马等,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滋、李斯特等,影响力剧增。

1836年(26岁),在一次宴会上,肖邦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女作家乔治·桑。他非常惊讶,当面问旁人:“她真的是个女人吗?”二人相识一段时间后,肖邦离开18岁的豪门小女友,与大他6岁的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

1837年(27岁),肖邦拒绝了沙皇授予的“首席钢琴家”的称号。流亡异国他乡的肖邦不愿当亡国奴,谱写出一首首激荡人心的乐曲,激励着波兰人民不畏艰险,永不放弃。他的音乐像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和乔治·桑在一起的8年,是肖邦创作的高峰期。肖邦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有着卓越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巧,对以后的西洋音乐有着深远影响。肖邦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乔治·桑与肖邦)

肖邦和乔治·桑一直同居生活,没有结婚。1847年(37岁),两人结束了八年恋情,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后来,乔治·桑销毁了大部分他们之间的信件,使得这段感情更加扑朔迷离。

肖邦离开乔治·桑的庄园,生活陷入窘迫,身体也变差,创作力也急剧下降。1848年(38岁),衰弱的肖邦去英国,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1849年10月17日(39岁),肖邦因肺结核病逝于巴黎,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肖邦留下遗愿,坚持要把自己的心脏取出,要把这颗赤子之心送回波兰。

(存放肖邦心脏的华沙圣十字教堂)

肖邦死后,他的音乐和“赤子之心”,一直激励着波兰人复国的梦想。

1918年,一战结束时,在灭国123年之后,波兰竟然神奇地复国了!

“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这是肖邦最中肯的评价。

(波兰华沙瓦金基公园的肖邦像)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90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59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