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市场”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柠檬市场”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所以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一般认为,柠檬市场的出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但现实中柠檬市场的形成,很多并非源于信息不对称,而是竞争不充分和制度缺失。

以保险为例。发展中国家的保险市场不少属于柠檬市场,市场规模小,价格扭曲,效率低下,纠纷不断,违约事件频发。英国的保险密度是16.5%,中国台湾14.5%,瑞士11.2%,法国11.1%,日本10.5%,中国香港10.4%,美国8.8%,印度4.7%,中国内地2.7%。

欧美国家的保险市场是购买困难,赔付简单。保险公司需要对客户的信息及信用进行严格评估,降低骗保的风险。保险公司也会严格履约,快速赔付。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恰恰相反,购买容易,赔付困难。这是一种畸形的市场。

保险公司不对客户信息进行严格评估,对保险产品的精算和风控不足。保险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往往设置一些霸王条款、隐匿条款,增加赔付难度。这就是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虽然保险人员积极销售,降低购买门槛,但很多人对保险公司并不信任,也不会增加购买。这也是逆向选择。由于保险公司对客户信息疏于管控,还引发道德风险,骗保事件频发。这种保险市场并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垄断催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要竞争加剧,保险公司会努力识别客户信息,提供更加可靠可信的产品。

所以,根本问题不在并非提供完全信息,而是促进市场充分自由竞争和建立完善的制度——用制度替代干预主义。

还有一种比柠檬市场更恶劣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天然存在的,但是如果人为地制造信息垄断,加上制度缺陷,那么信息优势方可能攫取信息劣势方的全部交易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庇古的老师马歇尔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概念。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比如,这部手机标价3000元,你的心理价位是3500元,那么多出来的500元就是消费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相对的概念是生产者剩余,两者可以称为“交易剩余”。

交易剩余是真实的财富,是交易的动机,也是经济效率提升的结果。如果市场被垄断,制度存在缺陷,那么信息优势方可能攫取了信息劣势方的所有交易剩余。比如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属于一级价格歧视。商家占据了绝对的信息优势,对每个买家的信息了如指掌,从而可以做出差异化定价,最大限度地榨取交易剩余。

也有信奉市场理论的学者提出,只要自愿交易,就说明交易者认为这笔买卖划算。换言之,交易者即获得了交易剩余。但这种观点忽略了一点,定义“自愿”的难度。房价上涨到15万一平方,买房是否是自愿的?

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自愿”的行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市场资源不被人为垄断,个体选择不被制度缺陷所扭曲。由于户籍、学位强行与房产证挂钩,在这种制度下,高价购买了学位房。这种行为不能完全定义为“自愿”。又如,中世纪欧洲大地主垄断了这个城邦土地供给,对每位佃农收取高昂的地租。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也不能被定义为“自愿”。

有些人提出,你觉得划不来,不来购买就是。当私人数据被所有平台垄断,当城邦的土地被欧洲大地主垄断,个人是没有完全的自由选择权的。佃农到另外一个城邦还是佃农,用户跑到另外一个平台还是被杀熟。

所以,不管是柠檬市场还是剥削市场,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干预主义制造的垄断以及制度缺失。干预主义造成的恶果让自由主义来背锅,误导了很多人,也搞砸了经济学。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