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皮肤上的健康监测传感器


可穿戴传感器正逐渐从简单的电极、手表向复杂的可弯曲设备发展,进而为用户提供更精确的生物特征测量和更舒适的体验。

eurekalert.org网站当地时间10月12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和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HIT)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烧结辅助层”。这种辅助层降低了烧结温度,使直接在人类皮肤上打印传感器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ACS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中。

此前,论文作者、PSU教授Huanyu Cheng等曾开发了用于可穿戴传感器的柔性电路板。然而,受金属元件烧结温度的影响,研究人员无法直接在皮肤上“打印”传感器——通常情况下,需要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才能将传感器的银纳米颗粒粘合。

“显然,人类皮肤无法承受这么高的温度,”Cheng说,“为了突破这一限制,我们开发了一种烧结辅助层。辅助层不会损伤皮肤,并且可以让材料在更低的温度(约100摄氏度)下烧结。这一温度虽然可以满足在衣服或纸上打印传感器的需求,但仍是人类皮肤不能承受的高温。因此,我们优化了辅助层的组成,改变了打印材料,最终实现了室温烧结。”

室温烧结辅助层主要由聚乙烯醇糊和碳酸钙构成,它既降低了打印表面的粗糙度,还使超薄金属图案层的打印具备了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打印的金属层可弯曲、可折叠,同时保持机电功能。打印传感器时,研究人员会使用吹风机去除作为“印墨”溶剂的水分。

Cheng表示,这种传感器能够精确、持续地捕捉温度、湿度、血氧水平和心脏表现信号。通过将传感器连入具有无线传输能力的网络中,研究人员还能进行组合信号监测。此外,传感器也十分环保,它在温水中仍能工作数天,用户可以用热水去除该设备。

Cheng说:“传感器是可回收的,移除过程不会损坏设备也不会损伤皮肤,这对于老人、婴儿等皮肤敏感群体尤其重要。”之后,研究人员计划按需改进这项技术,使其能针对特定应用发挥作用,例如:用于精确监测COVID-19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