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张伯驹,一位散尽家财保护国宝的公子哥!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纪念展上,展出了33件套顶级字画,其中就包括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8幅国宝级书法,据说这些字画占据了故宫博物院的顶级书画的半壁江山。除了这些书画之外,展厅还展示了上千幅的书画字帖。而这些字画都是由幅国宝级书法都是由一位叫张伯驹的人捐献出来的。

很多人对于张伯驹非常的陌生,但他在民国非常出名,和张学良等人一起并称为民国四公子。他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张锦芳,表叔则是袁世凯。他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自己的祖父,直辖总督张镇芳。他从小就被大家称为神童,还跟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进入过天津新学书院念过书。

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军界发展,先后在曹锟、吴佩孚以及张作霖等人的手下担任提调参议。由于他是文人出生,看不惯于政治上那些尔虞我诈的事情事情,就不顾家人的反对退出了军队当起了一个文人,过起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其他的富家公子哥不同的是,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张伯驹从小就不为钱发愁,更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既不抽烟也不赌博,更不去那些风月场所。一年四季就穿着一袭长衫,生活过过得非常拮据,只要有个大葱炒鸡蛋就满足了。对于汽车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四个车轮能转就行,出门在外一点也不讲究排场。

张伯驹虽然生活上非常的拮据,但是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偏爱收藏书画,甚至到达散尽万贯家财的地步。被大家称为“中华第一贴”的《平复帖》,就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得到的,为此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当时他去湖北的某次赈灾书画上看到了这幅书画,而这幅画当时的主人就是光皇帝的曾孙溥儒,之后就一直念念不忘。

当他听说溥儒将韩干的《照夜白图》卖给其他人流落海外之后,担心《平复帖》也会被他卖了流落到国外。就托人向溥儒请求出售,当时溥儒索价20万元,由于张伯驹当时的财力有限就没能拿下来,最终在他的努力之下以4万元购得。生活一直比较拮据的张伯驹靠着自己的努力,收集了不少顶级书画放在自己的家里。或许对他来说,收藏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他只是一个喜爱收藏的文化人,就不值得众人的敬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干了一件非常让人敬佩的事情,甚至轰动了整个收藏界。他当时和同妻子潘素一起去了国家博物馆,将自己珍藏30多年的所有珍品和上千幅书画字帖一同捐献给博物馆。或许在他的眼中,这些蕴含中国文化的书画价值都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当时的他为了保护文物,吃了不少的苦,直接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