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近卫内阁,为什么将日本人带向末路?

1941年8月,随着二战规模扩大,罗斯福迫切希望借助统一反法西斯联盟,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丘吉尔更是挖空心心思地将美国尽快拉入战争。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美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两国首脑进行了首次会面。

随后,二人签署了联合宣言,内容包括: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等等,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

作为一个尚未参战的国家,美国的声明对轴心国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宣言宣布后,苏联、波兰、比利时、自由法国等10个国家积极响应,并加入同盟。《大西洋宪章》,不仅是同盟国的共同纲领,而且成为日后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按照“先欧后亚”战略,丘吉尔不甘心美国置身“场外”,更不愿意看到其一面主导世界,而另一面在背后发着“战争财”。但罗斯福只得以“参加欧战,是早晚的问题”应付了事。因为,美国国会并没有授权总统加入这场战争。

不过,在对待日本方面,两人倒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以威慑和拖延时间为主,为对付日军“南下”争取时间,按照罗斯福话说:“远东的事情由我办,我可以像哄孩子似的哄他们3个月”。所以,当日本提议首脑会谈时,他爽快地答应了。

罗斯福很和气地向老朋友野村吉三郎,表达了两国首脑会谈的前提。一是,美国十分重视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任何以武力威胁他国的行为,美国都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障地区安全。显然,这是向日本提出战争警告,再不收敛,美国就动手。

二是,因日本进驻越南南部而中断的日美和谈,如果日方停止侵略行为,并按照美国主张的原则去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美国可以考虑恢复双方的非正式会谈。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这无非就是惯用的外交辞令,谈可以,谈多久不知道。

近卫内阁的最后努力失败,战争是唯一出路。

1941年8月13日,美英两国首脑签署的《大西洋宪章》,宣告了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按照“先欧后亚”战略,罗斯福极力为应对日军“南下”,拖延更久的时间。于是,他“诚恳地”建议美日两国首脑,会面的时间定于10月中旬。

喜出望外的野村,随即将罗斯福愿意见面的消息告知国内,近卫文麿也开始积极挑选参会人员和安排船只等事宜。在他看来,尽管美方的诚意有所折扣,但能见面谈总比不能谈强。不管怎么说,和谈的大门并未关死,双方仍有缓和的可能。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或许是高兴过了头,野村无意中将近卫首相访美的事情,透露给了记者,美国报刊纷纷报道。消息传到日本,立刻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原本避开军方的会谈,成了近卫辞职的导火索。

这些激进的军人们,早就看不惯美国人的经济封锁,在他们看来,美国同意两国首脑会面,却没有解冻日本资产,以及石油禁运,根本就是没有诚意的“假和谈”。他们对近卫文麿的软弱表现,表示强烈反对,甚至有2个激进组织在谋划刺杀近卫。

此时的近卫内阁中也出现了“战与和”两种意见。以东条英机为首的陆军,不同意以从中国撤军去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们坚持“南下”策略,甚至拟定出进攻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作战计划,而近卫文麿还是希望通过和谈,减缓日美关系。

10月15日,进退两难的近卫只得选择辞职,接任的东条英机组建新内阁,加速了日本“南下”的进程。同一天,红色间谍佐尔格的助手尾崎秀实被捕,3天后佐尔格也被警察带走,就在几天前,他向莫斯科发出了一份改变战局的重要情报。

“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经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它将向美国开战”。正是凭借这份情报,苏联统帅果断从远东抽调11个师,25万人的部队增援西线,将德军的攻势遏制在莫斯科城下。

反观近卫文麿三次组阁,都因他做事前后不一、受人摆布,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第一次组阁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第三次又强驻越南南部。日本走向末路,他功不可没。

此时的日本就像撒了欢儿的疯狗,谁也拦不住,直至冲下悬崖。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