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苏联,日本70万关东军为何按兵不动?

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闪电似的签署了《中立条约》,彻底消除了日军“南下”来自北方的威胁。同时,美国的强硬态度,使得日美双方的和谈陷入了僵局,日本人对尽快夺取荷属东印度油田,摆脱美国控制,实现自给自足的想法愈发强烈。

殊不知,2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一时间,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北上”与“南下”的争论。结果是,当几百万德军从三个方向入侵苏联时,作为盟友的日本非但没有在远东出兵,反而坚定了“南下”策略,这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

“亲德派”在日本遭到打压。

签署《苏日中立条约》的大功臣,“亲德”的松冈洋右,起初十分支持日本“南下”策略,但得知德国入侵苏联后,其态度大变,极力主张日军实施“北上”作战,直取苏联腹地。为此,他甚至跳过内阁直接找天皇裕仁建言,这是为什么?

原来,作为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坚定支持者,身为外务大臣的松冈洋右,十分欣赏德国取得的成就,并希望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拉拢苏联,不仅可以构建“欧亚大陆同盟”,逼迫美国屈服,而且减缓了来自苏联的威胁,顺利实施“南下”策略。

但他的想法并未得到德国人的支持,反而要求日本尽快进攻新加坡,打击英属殖民地,这也是松冈支持“南下”的主要原因。眼下德军入侵苏联,在他看来,日本参战只会加快战争进程,既解决“南下”后顾之忧,又防止德国势力插手远东。

或许是他过于跋扈的作派,或许是对“南下派”的全盘否定,松冈的一番主张立刻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尤其是首相近卫文麿对他更是反感至极,先不说他擅自改变总体战略,单就他越过内阁向天皇汇报情况,简直就是不把首相在眼里。

更何况,善于哗众取宠的松冈,还得罪了其他内阁成员。这些人都是坚定的“南下派”,对他一改“北上”,讨好德国人的举动很是反感。换句话说,此时的松冈犯了众怒。就这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3个月,干了一年外相的松冈辞职了。

然而,由于他推行对美国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让日本深陷与美国的危机之中。从某种角度说,松冈对日本造成的损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被史学家称为将日本拖入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尽管“亲德派”被清除,但改善日美关系已不可弥补。

日本不“北上”,还有赌气成分。

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短短半个月其前锋,已推至苏联腹地600公里。而作为德国的盟友日本却在西线“无动于衷”,似乎很“忠实”的遵守,前不久两国签订的《中立条约》。然而,事实真相远非如此,日本人有许多难言之苦。

首先,一年前的诺门罕战役记忆深刻。尽管作为日本“北上”试探性进攻,但日军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还被朱可夫指挥的苏军打得一点脾气没有、损失惨重。特别是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的缺乏,从西线进攻苏联,日军没有太多的勇气。

其次,经过诺门罕战役,苏联对远东边境的重视程度很高,不仅摆下百万重兵和战略预备队,而且做好了长期对峙的准备,边境防御没有丝毫松懈。而日军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不可能中途放弃侵华战争,去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更重要的一点,自苏德两国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迫使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尴尬收场;如今入侵苏联,同样没有给日本打招呼,这不仅仅是不信任、不尊重盟友,根本就是没有把人当回事,甚至是瞧不起,这让日本人十分气愤。

同时,在他们看来,一旦帮助其打垮苏联,强大的德国更加看不上日本,沦为和意大利一样的附庸国,这对“兴头上”的日本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于是,当德国提出在西线出兵时,日本军政界并不感兴趣,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不过,像波兰战役中的苏联、法国战役中的意大利一样,日本对苏联也同样“虎视眈眈”,他们一面积极准备南下,一面计划从本土和中国战场上,抽调17个师团增援关东军。到了9月,关东军的总兵力已达70万人,比原先整整扩充了一倍。

为了不引起苏联人的敌对情绪,日本将这次调动兵力称为“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但其“光准备不动手”的背后,既显示出日本在等待苏军岌岌可危、胜负明朗化的时机,又暗示其对德国人屡次不打招呼的“报复”。当然,赌气的成分更大些。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