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两钱”的得意门生,“爆炸”出来的中国最高科技奖得主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

郑哲敏:“两钱”的得意门生,“爆炸”出来的中国最高科技奖得主

1924年10月2日,郑哲敏出生在山东济南,祖籍浙江宁波鄞县。父亲是宁波商人,是老上海著名钟表行“亨得利”的股东,创办了济南分行,遂迁居济南。父亲对他的教育极为重视,教他用原版英文书自学数学、物理等,还常带他到全国各地游历,开阔眼界。

1943年(19岁),抗战正酣,郑哲敏考上了清华、北大、南开3所顶级学校组成的战时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郑哲敏深受西南联大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

1946年(22岁),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原址,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迁回到清华大学。这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是郑哲敏的老师。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非常感兴趣。钱伟长也非常欣赏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常叫他到家里吃饭。

(青年时代的郑哲敏)

1948年(24岁),在校长梅贻琦、恩师钱伟长的推荐下,经过层层选拔,郑哲敏申请到了条件苛刻的国际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郑哲敏是那年中国唯一的受资助者,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久负盛名的理工学院,培养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仅一年,郑哲敏就获得了硕士学位,然后跟随当时已誉满全球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他深受钱学森的影响,喜欢着眼于重大的实际问题,治学严谨。

(1948年,郑哲敏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留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美断交。1952年(28岁),郑哲敏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但无法回国。1955年(31岁),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郑哲敏跟随钱学森相继回国。

郑哲敏投奔时任中科院数学所力学研究室主任的恩师钱伟长。钱伟长专门设立了一个新方向――弹性力学组,由郑哲敏任组长,重点研究水坝抗震、大型水轮机等方案。1956年,郑哲敏协助钱学森创建了力学所,成为该所首批科研人员。

(郑哲敏在研究工作中)

1960年,郑哲敏受航天部门委托,开始研究爆炸成型问题。钱学森预见到这是一门新学科,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郑哲敏肩负起开创这门新学科的任务,从此与“爆炸”为伴。

郑哲敏不负众望,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与成型机制”,并应用这一理论基础,通过“爆炸”制造出高精度航天零部件,为中国的导弹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40岁),郑哲敏提出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模型,为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预报做出重要贡献。郑哲敏为爆炸力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功劳卓著。

(郑哲敏(右)看望恩师钱学森)

文革期间,郑哲敏被迫中断研究。1971年(47岁),郑哲敏返回中科院力学所,继续致力于爆炸力学的研究。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郑哲敏解决一系列学术和实际问题。尤其对穿破甲规律的研究,建立了非常有效、符合实际的相关模型,能够准确计算出武器在一定距离内是否能打穿相应厚度的装甲,为我国常规武器制造的改进贡献巨大。

(2006年6月,长江三峡三期围堰“天下第一爆”瞬间)

1984年(60岁),郑哲敏接替钱学森出任力学所第二任所长。1994年(70岁),郑哲敏分别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6月6日(82岁),在郑哲敏的爆炸理论指导下,我国成功用192吨环保炸药,12秒内掀掉了长480米高30米的三峡大坝三期工程围堰。这相当于400栋10层高楼,不管爆破规模或难度都是世界之最,堪称“天下第一爆”。

2013年(89岁),郑哲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实至名归!2016年,编号12935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郑哲敏星”。

(郑哲敏(右一)出席小行星命名活动)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82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93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