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姨妈到底是不是真的疼黛玉,甚至会超过宝钗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了解一下薛姨妈在荣国府的地位。

最初,薛妓妈携带子女搬进荣国府,是奉今上旨意特进京送女待选“才人赞善”之职而来。

当时,薛姨妈的胞兄王子腾系京营节度使(后升晋升为九省统治的封建大吏),就将薛姨妈嫂夫人留在京都,而且她家在京中还有几处房舍,住宿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之后,她来荣国府,贾母、贾政都热情挽留,加上也能和胞妹王夫人作伴,拉拉家常,于是就暂在荣国府住下。

不过,薛姨妈尽管答应住下来,也曾私下向王夫人说过:“一应用费供给,一概都免,方是处常之法。”

一次,宝钗和黛玉相互谈心时,黛玉说:“你不过亲戚的情分,白住在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沽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可见,在荣国府中,薛家属临时客居之人。

尽管如此,由于薛姨妈胞兄的地位,又与夫人王氏为一母所生的姊妹,再加上薛家本是皇商,此时虽已没昔日那显赫的家势,但“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擎钱粮,采力、杂料”(小说第4回)。

有这样的“底子”,贾府上下自然不敢怠慢她。

此外,薛姨妈的为人也让大家折服。她是一位典型的封建时代的大家族中的妇女,贤淑知礼、善于周旋、颇通世故。

比如薛蟠惹上人命官司时,她以一个妇道人家,能从容镇定地应付这一关系薛家生死枚关的大事,有条不紊,与凤姐不分上下。

这样一来,她既不像赵姨善妒狠琐而招人嫌,也不像林黛玉尖口不饶人而失去少数人心,因而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喜欢爱戴。

再加上,薛姨妈还有一个貌美如花、众口赞誉的贤淑女儿薛宝钗,这也给当妈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实际上,薛姨妈也是被逼出来的。她早年丧夫,亲脉又稀少,缺乏顶立门户的当家人;儿子薛蟠不仅胸无点墨,还荒唐无知,只知斗鸡走马、宿花眠柳,无当家理事的实际才干,难以继承祖业,真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还好女儿知书达理,眼光敏锐,识见不俗,才干卓越,但她毕竟是个未出阁的小姐,仅算得上参谋和帮手。偌大家产,皇商公事,薛府家政,里里外外,哪一点不是薛姨妈亲力亲为?

因此,这样一个人,对谁关心都不少。

首先,薛姨妈可能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小说中,薛宝钗年龄不大却十分会做人,精明成熟,不仅善于待人接物,还善于理财治家、通晓庶务。有句老话“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对薛宝钗最好的印证。

其次,薛姨妈对黛玉也是真心的疼爱。黛玉母亲去世,家中又无兄弟,仅有老父一人,这种家境与薛家非常相似,因此薛姨妈肯定理解黛玉心中的苦,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不过,薛姨妈毕竟是摸爬滚打过来的人,她对黛玉的爱难免夹杂着私心。

在小说第57回中,宝玉强烈地向贾府上下宣告自己就是要与黛玉誓死在一起。贾府里外慌成一团,薛姨妈却劝道:“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尽管这是在安慰贾母、王夫人,实际上还是自我安慰,因为一旦承认宝玉病重,就证明宝黛之间相爱很深。

之后,薛姨妈对黛玉倍加关怀,对她进行人生开导:“(婚姻)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其实在暗示:你和宝玉即使是定了的亲事,也不定能成。

黛玉听了更加伤心,薛姨妈又笑道:“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

一番话竟将黛玉说得十分感动,甚至要认她为干娘。

薛姨妈又接着道:“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先让黛玉吃了个定心丸,薛姨妈继续说,“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

最后,她还说:“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真是把在场的人都说得心悦诚服了。其间,紫鹃跑来插嘴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薛姨妈立即反应过来,说道:“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子去了?”

紫鹃深知说不过她,只好笑道:“姨太太真是个倚老卖老的!”无奈地转身离开了。

实际上,薛姨妈肯定不会为黛玉说亲的,否则自己的女儿往哪里拜呢?这只是她卖个空头人情罢了。谁知黛玉竟一天天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