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被沙漠包围,他在沙漠“吃”沙,她把沙漠当传家宝,你敢吗?

我国的沙漠面积超过70万平方千米,就自然界方面的原因来说,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而干旱则是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沙漠侵蚀土地,使土地不同程度地沙化,甚至是不可恢复的,造成生物的减少,耕地的减少,城市的毁灭,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甚至影响整个地区的气候。由于沙害,我国每年蒙受的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800亿元,间接的损失,包括经济,特别是生态的损失更为严重。今天小旅就该大家分享战胜沙漠的牛人,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中国陕西“治沙女王”:治沙36年,她把沙漠当“传家宝”!沙漠“护林人”,治沙护林20年,他在沙漠里“吃”沙!还有被沙漠包围的“渔村”,国人为将其救下,向天“借”水!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1.被沙漠包围的渔村:博斯腾湖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盆地东南面的博湖县境内,它原来的名字是“西海”,因为湖中盛产鱼,所以古代唐朝时也管它叫做“鱼海”,近代以来随着湖中的鱼减少,当地人们就将它的名字改为了博斯腾湖,有沙漠绿洲的意思。博斯腾湖被沙漠包围,但是风景依旧优美,很久前博斯腾湖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草原上有着一个个村落,近年来,地球环境受到污染,全球气温都在升高,这就导致博斯腾湖所在地区降水减少、湖水蒸发速度也加快,进而发生博斯腾湖面积每年缩小的情况。

于是从30多年起,当地人们为了阻止湖面继续减小,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治沙行动,但可能是因为方式错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4年前,当地人们改变策略,打算从源头上加强博斯腾湖生态保护的同时,还要向天“借”点水(即人工降雨),以填补博斯腾湖这些年来减少的水量。可怕的是:博斯腾湖现在依然正以每天超过一米的速度缩小,这样的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博斯腾湖很可能会消失甚至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2.把沙漠当传家宝的女人:牛玉琴是1949年生人,出生地是陕西榆林的定边县。36年前,她和丈夫一起在沙漠中承包下了一万多亩沙地,打算就治沙为事业,大干一场!牛玉琴在和丈夫多次商量下,两口子终于一咬牙,变卖了所有家产,将换来的钱全部换成树种运到沙漠中,从此一家人都在沙漠中过上了“风餐露宿”的日子。期间牛玉琴的丈夫因病去世,牛玉琴也已69岁高龄,但她却依然坚守在沙漠中,即使生活再窘迫也没想过放弃,知道她的人都将她称为“治沙女王”,可人总耐不过岁月,她打算将自己关于沙漠的两样东西作为“传家宝”传给自己的儿子,其一是剪树苗的剪子,其二则是她丈夫当年画的治理沙漠的设计图。

3.在沙漠吃沙的男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杨海清,34年前,杨海清将辛勤的汗水播撒在一千多亩沙丘上,让一个个沙丘变成绿树林。杨海清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羊帮他一起播种!杨海清让羊先走,然后将草种放在羊蹄子印里,之后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1000亩沙地的下种,而且基本都成活了!

之后,沙质化土地的土地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杨海清就决定开始种树,树也很顺利地在这片土地上长了起来,为了防止树木被人或自然破坏,他干脆搬到树林里住,当起了护林人。据杨海清回忆,当时吃饭的时候若是起了风,风会把很多沙子刮进饭盒里,不过饭就着沙子吃,还蛮有滋有味的。现在杨海清居住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副沙漠奇景,樟子松、灌木锦鸡儿与丛生的杂草这些本不该出现在沙漠上的东西都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