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方丈:朕也需要下跪?方丈该如何机智回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天下之主,皇帝的威严无人敢侵。那么,当九五之尊和寺中神佛同时迸发神威的时候,时人又该如何取舍。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贫农之子跃身为明朝开国皇帝,可谓是现实版的杜拉拉。从他身上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贫穷都是浮云,你的眼界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朱元璋的家境都显得太过繁华了。当富庶人家的孩子在家里斗蛐蛐,在学堂里上课的时候。年幼的朱元璋已经开始分担养活家庭的责任了,他在地里给地主放牛。

至正三年,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死于一场瘟疫中,没有了家人的庇佑,朱元璋在人情冷漠的乱世受尽了困难。

至正四年,16岁的朱元璋走投无路来到了皇觉寺当和尚。时任方丈见到朱元璋大惊道:“施主相貌奇特,以后必定是大富大贵之人,只是你跟佛祖有一定的缘分”。就这样朱元璋在皇觉寺安顿了下来。

寺庙的生活也不好过,他在这里经常受尽了老和尚们的欺负。不久,这里又发生了饥荒,为了生计,17岁的朱元璋又跟着师兄们出去化缘。

从17岁到20岁,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繁华大市。这三年,铸造了他既坚毅、果敢又残忍、猜忌的双面性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让他看清了世间炎凉。官兵刀下,百姓不绝于耳的告饶声,“明王出世,普渡众生”的自救声让朱元璋萌发了解救黎民百姓的信念。

至正12年,25岁的朱元璋在汤和的邀请下离开了皇觉寺,前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参加起义。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落难时,寄身寺庙;称帝后,拜望寺庙。朱元璋一生与寺庙有着不解之缘。

洪武十年,一日,深受政务烦扰的朱元璋决定走出沉闷压抑的厚重宫殿,去外面透透气。一场说走就走的郊游开始了。朱元璋带着几个随身侍从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刚走到山脚,只听闻声前来接驾的方丈说道:“陛下远道而来,赎老衲接驾来迟”。朱元璋:“免礼,平身”。

寺庙,乃是佛门重地,里面供奉着受世人敬仰的释迦牟尼佛。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拜佛祈福。朱元璋也不例外。来到大雄宝殿,朱元璋手持香,正准备对着佛祖拜下去,祈求他保护朱家江山万世不衰。突然,他想起了他九五之尊的身份,他心想我乃是真龙天子怎么随便下跪,这不是让他人看笑话吗?但是,我又不能不敬佛。

犹豫之中,他问方丈:“朕需要下跪吗”?

这可是烫手山芋,一个是天上神佛,一个是人间帝王,谁也得罪不起呀。方丈知道,帝王之威不可触,如果自己回答不如他意,只怕整个寺庙里的人都要为此丢掉性命。

好在,方丈也是个聪慧之人,他对朱元璋说道:“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见”在古代是个通假字,释意为现。这句话的意思是,朱元璋现在贵为人间帝王可谓是人佛,同天上的神佛地位相等。两佛相见当不必下跪。朱元璋听后大喜,重重奖赏了方丈并夸他为得道高僧。

明朝建,起于乱世,初衷为民,朱元璋称帝以后时刻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为重,终成一代贤君。顺治帝赞誉他:“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