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蔽日,"丧尸化"蝗虫来袭

2020年初的一个清晨,一位肯尼亚农民正准备下田农作。突然,天昏地暗,一群沙漠蝗从农田上密密麻麻地呼啸而过,当农民冲向农田时,农作物已经一片狼藉,他只能在原地嚎啕大哭。蝗虫为什么能集结如此之多,并且如此高效地“收割”庄稼呢?

蝗虫"丧尸化"

单独行动的沙漠蝗体色大多为绿色或棕色,攻击能力小,食量也较小,然而,一旦它与其他的沙漠蝗聚集在一起,在触觉、视觉和嗅觉的刺激下,体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血清素就会增加,使它变得更加凶猛。

变身后的沙漠蝗体色会变成更加醒目的深黄色,局部为黑色;腿骨和跳跃距离变短,以保证用更少的能量行进更长的距离;它们的大脑也变得更大,以方便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处理。除此之外,群居的沙漠蝗还具有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遭遇天敌——鸟类攻击时,会释放大量剧毒的氢氰(qīng qíng)酸,导致鸟类死亡。

沙漠蝗的形态分为独居型和群居型,不同形态在体型、颜色、食量和攻击能力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就连科学家都曾以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种类的蝗虫。单独行动的沙漠蝗并不会对农田造成过大的破坏,就如普通的农作物害虫,只有当它聚集起来“丧尸化”后,才会变成人们的心头大患。

移动的粮食收割机

沙漠蝗是一种喜爱温暖干燥的昆虫,通常只出现在非洲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地区。不过,它的流动性非常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一天能飞100~200千米,不仅能随风飞行,还能飞到海拔2千米左右的高空中。

2020年初的这一大群沙漠蝗从阿拉伯半岛起飞,跨过了355千米宽的红海,在中东、非洲之角和南亚肆虐,吃光了数十万平方千米的粮食,破坏了许多国家的农田。直到3月,索马里、肯尼亚、埃塞尔比亚等国家的农田依然笼罩在沙漠蝗群的阴影下。

蝗群不会袭击人类或者动物,但几乎所有的农作物和绿色植物都是它们的食物,虽然一只沙漠蝗成虫每天只消耗与它体重相当的新鲜食物,约2克左右,但每平方千米至少有4000万只沙漠蝗,它们最多能吃掉的食物相当于16万人一天的口粮,而一个蝗虫群有50亿~1000亿只蝗虫。

巨型军团靠繁殖

沙漠蝗的寿命并不长,一般只能存活3~5个月,可它强大的繁殖能力却往往使其泛滥成灾。它的一生会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一只雌性成虫一生至少能产卵三次,独居的雌虫一次能产卵95~158枚,群居的雌虫一次产卵不到80枚,但群居产生的卵一旦孵化便是“丧尸化”的沙漠蝗,进食能力、体能方面都会比独居的更强。

虫卵会在两周内孵化成若虫,经过30~40天的发育,若虫会变成成虫,再过2~4个月,成虫成熟,便能进行交配,繁衍下一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初的推测,这次始于2018年的沙漠蝗群的数量将在三个月后增加20倍,六个月后增加400倍。

蝗虫家族

其实,蝗虫是一个大家族,除了沙漠蝗,全世界还有10000多种蝗虫,如飞蝗、红翅蝗、澳大利亚鼠疫蝗等。它们的大部分习性与沙漠蝗相同,都拥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可变异的形态,只是在生活习性上有着些许差别,有的喜欢潮湿环境,如红翅蝗;有的则喜欢栖息在海拔约1500米高的草原上,如条背土蝗。

蝗虫从何而来

蝗群看似突然而至,但其实是由一连串看似无关的事件促成的。

2018年5月,一场飓风为干旱的阿拉伯半岛带来了大量降雨,使本来荒芜的沙漠地带长出许多灌木丛,这使得沙漠蝗的粮食增多;降雨还使沙漠的土壤变得稍微潮湿,当土壤含水量在10%~20%时,便是蝗虫繁殖的最佳条件,这时,蝗虫后代的数量将是原来的20倍,许多蝗虫卵即蝗灾的苗头被深埋在沙漠土壤中。

我们都知道,雨后通常会迎来大晴天,阿拉伯半岛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经历过大降雨后的阿拉伯半岛会迎来干旱,灌木丛会因为沙漠蝗的啃食和干旱而减少,蝗虫数目也会随之降低。但同年10月份的阿拉伯半岛又迎来了一场飓风,这使得蝗虫的数量不减反增。当深埋土壤中的虫卵不断孵化后,到了2019年3月份,沙漠蝗的数量就增加了8000倍。等到当地的粮食被蝗虫吃光后,它们就开始了迁徙之旅。

而科学家表示,这些看似偶然的降雨很可能是气候变化加剧引起的。

蝗虫大军兵分三路

数量庞大的蝗虫群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留守阿拉伯半岛;一部分跨越波斯湾,从人迹罕至的干旱地区前往印度;一部分顺着季风来到了也门,但也门正深陷于战争中,当地的人们无暇治理蝗虫,给了蝗群繁衍生息的机会。它们最终跨越了红海,到达了非洲之角。到了2019年12月,非洲之角也迎来了一场大降雨,这部分蝗虫再次扩大,成为了最猖狂、最令人头疼的蝗群。于是,就像滚雪球一样,在种种偶然的降雨、季风、战争等因素综合下,巨大的蝗虫群席卷了南亚、东非和中东。

高山阻挡蝗群

那么,这些日益壮大的蝗群会不会飞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吃掉全人类的粮食呢?

尽管沙漠蝗数量众多,迁移性强,但它们的活动范围最南也只到非洲中部,最北到土耳其,最东到印度而已,因为沙漠蝗喜欢待在干旱的地区,虽然潮湿的土壤有利于繁殖,可一旦环境超出了它们能接受的潮湿范围,就不再适合它们生存繁衍,所以它们的大本营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半岛。

如果它们想要飞到中国,必须飞越高海拔的寒冷地区,翻过中国西部的自然天堑——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又或者穿越潮湿的云南地区,它们是无法做到的。

“蝗”高一尺,道高一丈

就算蝗群数量再庞大,人类在历史上经过多次的蝗灾斗争,已经总结出多种方法来进行防治。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在地面或空中喷洒化学药品来控制沙漠蝗的数量,但这会对其它益虫、农作物或者人类产生不良影响。

于是,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生物农药,它的主要成分是绿僵菌素,这种真菌能自然产生真菌孢子,在蝗虫的体表上发芽,然后穿透蝗虫的外骨骼,从内部破坏蝗虫的组织,而且它们不会对脊椎动物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能减轻对环境、农作物、有益昆虫如蜜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