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中性格与关羽最相似的武将,一项奇谋提出,为何遭孔明否决?

蜀国后期,人才凋零,五虎一殁,难乎为继。这个时候,魏延的地位和作用就彰显出来了,王平、杨仪、马岱、向宠、张巍等将皆膛乎其后。于是魏延有了当年关羽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久而久之,就变得骄傲起来。

魏延的性格与关羽有几分神似,都是刚而犯上,忠心耿耿,并不存在“脑后有反骨”的说法,因为搞不好上下级的关系,魏延的在蜀国的状况岌岌可危,有很多小人因为妒忌,都想害他,而魏延不知收敛,狂傲依旧,不太服从诸葛亮的命令,慢慢失去诸葛亮的信任之后,死于杨仪等小人之手。

与其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倒不如说魏延是有独立思考的人,不是惟命是从的奴才。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的时候,魏延独立思考,提出“子午谷奇谋”,但遭到了孔明的否决,此事记载于《三国志·魏延传》里面: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制而不许”呢?如果诸葛亮同意执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话,能否扭转战局,一举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从而坐拥整个富饶的关中地区,一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

史学界对于诸葛亮否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事历来有分歧,一派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所以否决了魏延;一派认为魏延的奇谋不符合诸葛亮的既定方针,诸葛亮的计划是攻取凉州,步步为营,逐渐蚕食曹魏。

小编以为,两派都有道理,以诸葛亮的谨慎,断然不会兵出险招。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有那么凶险,让诸葛亮望而却步吗?

实际上,魏延退出“子午谷奇谋”是用两大依据的,第一、兵贵神速,若迁延日久,必定粮草不济,而魏延的奇谋能够缩短进攻的路线和时间,按照魏延的判断,只需十日,定可翻越秦岭,插入关中复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长安、潼关一举南下,而诸葛亮的正面进攻,无疑给魏延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第二、关中守将夏侯楙,乃是魏国驸马,纨绔子弟,绣花枕头,中看而不中看,必然疏于防守,尤其缺少应对紧急突发情况,在军心动摇的情况下,被魏延一战击溃的可能性极大。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依据,魏延才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子午谷奇谋”。

小编以为,我们先抛开不论这一奇谋可行不可行,从蜀国当时的情况来看,并不具备北伐的条件,从粮草补给到人员配置都有很大的问题。必须出奇兵,才有成功的希望。后来孔明五次北伐失败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能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很凶险,但还是有希望,一旦取得成功,蜀军将坐拥关中富饶地区,粮草、运输都不是问题,唯一要担心的就是魏国的反扑。

但是已经没有后顾之忧的蜀军,在孔明和魏延的合作之下,是有信心和勇气打赢这场保卫之战的。从而坐拥关中,徐图中原,实现先帝未了的心愿,诸位以为然否?

按例先加关注,然后开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