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们真的能预知地震吗?

群鱼上岸,群蛙过路,地震云等等似乎都跟地震联系在一起,真的有联系吗?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为何每每地震之后,都会出现一顿疑似震前征兆、津津乐道、广为流传的故事?

今天就来聊聊地震这点事,先说结论:所谓的震前征兆并不能预测地震,最多就是预警。

地震的来源

地震是种物理现象。地球像调皮的小孩,诞生后46亿年间,不断在动,这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作用。

板块移动,喜马拉雅山隆起,海洋诞生,温泉等都是能量缓慢的结果。火山、地震则较为猛烈,能量快速释放。

能量一部分来源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核电站就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链式反应不断释放能量,还有原子弹,威力之大。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大量放射性元素不断缓慢地释放能量。

另一部分是地球的物质流动,轻浮于面,重则沉积,大元素物质日积月累下沉会与周边物质发生摩擦产生能量。

还有一部分是行星之能,高速的小行星不断聚集碰撞,动能转化为热能,行星雏形出现之后,太阳系大量陨石还未找到归属,一部分撞机找到地球,带来了更多的能量与水源。

这些都是地震的能量来源。

地震源于地球活动

通过超声波可以看到肚子里尚未出世婴儿,拍瓜听声,可知熟没熟,通过地震波反馈地球大致的结构(后面具体说)。地球就像鸡蛋一样分为壳、清(地幔)、黄(核)。

地震能量爆发点一般在地壳,极少数在地幔中,而地幔顶部也由岩石构成,只是密度更大,总之地震都是发生在岩石圈层。

地球内部能量在地壳中的作用,按方向可以分为两类:水平运动(相互挤压),升降运动(隆起与下沉),这些作用可以在地质遗迹中观察到。

地质遗迹的形成源于地球外部作用,它不断通过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再固结成岩,因此岩石圈是“一层一层”,叠加的,连续的。不过,地球内部作用会使它发生扭曲,甚至断裂。

地震波透视地球结构

地震,即地球震动,能量释放持续不断,震动也持续不断,小于3级的震动太轻微,所以一般不用在意。

岩石具有有一定刚性,扭曲挤压到极致就会“嘣”断裂,然后层层连续的结构就会错位,在地质中叫断层。日积月累积蓄的能量一瞬间找到宣泄口。

巨大能量会以两种地震波的方式释放。

水平方向上的挤压所谓释放的P波(压缩波),简单理解就是像弹簧一样往前推,可以在固体与液体中传播,速度更快,但只是对地壳的挤压,不会出现较大的撕裂作用,杀伤力小。

另一种S波,源于岩石层扭曲想要伸展开来的形变能量的释放,它会上下运动,就像体操运动员抖起手中的缎带。S波是抖动介质的作用,遇到液体就无法继续向前传动,像回声一样有一定程度的回返,它振幅大,杀伤力大。

地球结构的探测就是根据P波与S波的性质不同。

(1)当地震发生,科学家发现S波无法贯穿地球,并且会出现反射,说明地内并非全固态,通过震源、波速及反射时间,地质学家古登堡最先计算出反射深度为2885km,深度之下就是地核,也就是鸡蛋黄,外核为炽热的熔融状,主要为金属铁元素(内核为固态这里不扩展了)。

(2)科学家发现有时震源更远的地方反而先接收到P波,说明更远的P波在地下完成了“超车”。基于密度越大,波的传播速度越快,认定更深有密度更高的岩石层,这就是地幔。

更远的波通过地壳传入地幔再回到地壳,比只在地壳传播的P波更快,波的传播有一定角度,更远的距离进入地幔的概率更大。

地震那些事解答

明白了地震的本质,地震的问题就有答案了。

地震只在岩石圈中作用,地壳就像棉被一样把地球能量捂的严严实实,而地震云属于大气圈层,因此与地震无瓜。

有些动物感知灵敏,例如蛇,紧贴地面更容易感知到人类难以察觉的P波。不过,这些都不能作为前兆,P波出现预示地震已经开始。不过可以起到预警作用,地震局也利用对P波的监测进行地震预警,所以你不用天天盯着你家狗,真来了电视、广播与手机短信就来了。P波只是相对S波较快,只能为生命争取几秒钟到几分钟。

震后故事,举个例子有个单词你总记不住,一天记单词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每每你想起这件事,就会想起这个单词。平常动物异常情况是一个独立事件,但如果地震发生,异常的事就会在大脑中重构并加深印象,联系地震成为组合事件,这就成了比异常更异常的故事,引人入胜、容易流传。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物理作用,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知是很肤浅的,我们可以预报天气,却无法时刻监控地底各处能量变化,人类无法预测地震,天气、动物同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