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是怎么来的?

血型的故事

在古代,医生就注意到了血液与生命的关系。一个人刚刚还活蹦乱跳的,但在流了很多血后,就会变得衰弱,甚至死亡。要是把流失的血补充回去,是不是就能救回这个人呢?基于这种想法,少数医生大胆地进行了原始的输血。他们偶尔会获得成功,但多数时间,他们都失败了。

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泰纳发现了ABO血型系统的存在,相同血型可以输血,不同血型不能输血,这才使得输血成为可能。这项研究使卡尔·兰德斯泰纳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机器之血》中,当詹姆斯博士知道西西已经去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体内的基因血输给了西西,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他没有查验血型。那为什么相同血型可以输血,而不同血型不可以输血呢?后世的研究表明,血型实际上是由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的。红细胞上仅有抗原A为A型,只有抗原B为B型,如果同时存在A和B两种抗原则为AB型,两种抗原都没有,为O型。相同血型的血液互相混合,毫无问题,不同血型的血液,如A型与B型相遇,则会引发免疫反应,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安全输血

我们经常在古装片中看到滴血认亲的情节,以两滴血相溶或者不相溶判断两个人是否有亲缘关系。这里的相溶其实就是指两滴血的血型相同,而不相溶则是血型不同。现代遗传学表明,血型确实会遗传,但其规律并非简单的父母是什么血型孩子就是什么血型。比如,A型和B型生出来的孩子就可能是A型、B型、AB型、O型中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滴血认亲根本就鉴别不出两者是否有亲缘关系。

古装片中经常有刺破手指以便于进行滴血认亲的环节

人造血

ABO血型只是一个初步的分型,下面还有很多亚型,如A1、A2等。1940年,美国人菲利普·莱文在红细胞上发现了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并以此为标准,将有抗原的称为Rh阳性,没有抗原的称为Rh阴性。Rh是恒河猴(Rhesus monkeys)英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在中国,99%以上的人是Rh阳性血,Rh阴性血数量极其稀少,因而被称为“熊猫血”。此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十几个血型系统,例如MNSs、Kell、P等,但人数都不多,所以当这些人需要输血时会遇到麻烦。

以前,医院收治了稀有血型的病人,在需要输血时,只能向社会求助,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另一个有同样血型并且愿意捐献的人。实际上,即使是占人口大多数的ABO血型,医院有时也会出现“血荒”,无血可输。这是因为新鲜血液的存储时间只有40天。怎么办呢?科学家想到的办法就是人造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全氟化碳液体具有较强运输氧气的能力。1980年8月,在上海试制成功的一种白色的人造血就是氟碳化合物在水中的超细乳状液。它具有良好的载氧能力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最奇妙的是,它没有血型之分,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后来,美国科学家们又尝试了从牛血中提取血红蛋白,是为“血纯”,目前已在南非等地得到了临床应用。《机器之血》中,詹姆斯博士所做的研究,应该就是人造血,不仅如此,他还想着把海星等动物的超强再生能力移植到人造血中,最终他用自己制造的血液救活了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