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些称呼怎么来的呢?

爵,是古代饮酒用的酒杯,它的形状今天看来可能比较怪。

它的下面是三条扁长的尖足;中间的杯身是圆筒形,杯身的一侧装一个把手,方便把握和举持;开口部分最特殊,圆形的器口被向两侧拉长,前端开出一个长凹槽,将爵侧倾,酒就可以从这个凹槽流出来;后端则上翘,形成一个尖尾,主要是保持器体的平衡。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些称呼怎么来的呢?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爵口上还立着两个像蘑菇或是伞形状的小柱。据专家考证,它们或许是用于拴挂香料包的,和我们今天喝袋装茶相同,香料包泡在酒里,喝酒时香料包因拴在小柱上就不会被一起倒出来。

也有专家认为,古代成年人是蓄胡须的,一般都很长,这两个小柱可将胡须分开,使饮酒时胡须醮不着酒。

到了商周时期,贵族饮酒的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据《礼记·礼器》载:“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贵族们使用酒杯,按照身份高低贵贱而区别开来,仅身份最高贵的贵族才能使用铜爵。

而高级贵族使用的酒杯则是青铜爵,这也是中国古代用来表示贵族等级爵位的由来。

可见,当时用铜爵饮酒,并不仅仅限于饮食,更侧重于“礼”。正因为贵族们使用不同等级的酒杯,后来出现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士、爵位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至春秋战国,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互相兼并,封国、采邑的范围时有变化,世袭制度也逐渐废驰。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些称呼怎么来的呢?

战国时秦国商鞍变法,规定以军功授爵,当时设有二十级爵位:①公士;②上造;③簪袅;④不更;⑤大夫;⑥官大夫;⑦公大夫;⑧公乘;⑨五大夫;⑩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驯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这二十个爵位中,①到④级相当于士;⑤到⑨级相当于大夫;(10)到(18)级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这些爵位的名称,有的原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是春秋时期秦国掌管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是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是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的职官名称。

当时,以上这些爵位是只有名号无采邑的。

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

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全部实行郡县制,因此汉代的封爵只有王、侯两级。

皇帝的子、弟封王;异性的功臣封侯,只是汉代受封爵既没有在封地内实施统治的权力,食禄也改为以征收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拨充。

曹魏刚建立时,推行“九品官人法”,由朝廷派出“中正”在地方上选拔人才,再由朝廷按照中正评定的品第授官。不过,这一制度,历来被认为是地方大族控制选官、进入官僚队伍、巩固家族地位与社会影响的工具。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些称呼怎么来的呢?

到了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封爵,爵位分九等:(1)王,正一品,食邑万户;(2)嗣王、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3)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4)开国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5)开国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6)开国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7)开国县伯,正四品上阶,食邑七百户;(8)开国县子,正五品上阶,食邑五百户;(9)开国县男,从五品上阶,食邑三百户。这种爵位一直到中晚唐。

宋代的爵位和等级基本上继承了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