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性的大文豪鲁迅,与研究自然之道的老子,二者如何对比?

文|颜小二述哲文

颜小二从来没有想过,鲁迅可以和老子进行对比。因为在我看来,二位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思想者,但是二者“气质”相差过大,所以颜小二这边也不曾考虑过将二人进行对比。

直到一天收到网友的一个问答邀请,才让颜小二第一次开始思考,鲁迅和道家老子,二者是否可以进行对比,是否可以说谁“高”谁“低”。

可能大家面对“鲁迅和老子,谁对中华民族贡献大”这个问题,会不假思索选择“老子”,但是颜小二这边思来想去,二者不能“对比”。无论说谁“高”谁“低”,都觉得不妥。

但这并不是说老子和鲁迅“平起平坐”,因为二者“领域”不一样。

如果非要比,我们倒是可以在一些小细节上私下比比。

比如,在人生境界上,或者思维的广度上,能超越道家老子的,屈指可数,鲁迅自然不可相比。

但是鲁迅接地气,接地气的东西,要追求广度,就有些“四不像”了。接地气的东西,如果能映射出具体现象背后本质的“劣根”,这便深刻了。鲁迅先生的深刻,在于和道家老子相比“小家碧玉”些的“接地气”。

(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

要说“接地气”,道家思想再怎么深邃,确实也不及鲁迅。

但是,颜小二依旧觉得二者不可对比。

总觉着,鲁迅先生虽是文豪,还是不足以与先哲对比。可这句话一旦说出来,就总不是个滋味。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二者不可对比,原因也能说出一二来,:“研究领域”本就不同,忽视研究领域进行对比,这是“诡辩”。

我们知道,鲁迅是中国近代以来难得一见的大文豪,道家老子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思想家”。

鲁迅涉猎的领域相对“落地”,他的作品谈论的是“人性”,他笔下的“人性”有些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但有些则近乎是人的劣根性,不分地域,不受时空限制,在人的身上都有应验。想必这也是鲁迅先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道家老子的学说,相对来说“形而上”一些,毕竟贯穿他整个学说的“道”“说出来就不是其本身”的存在。“道”因其灵活性,在人的面前近乎“千面”,有时候是事物发展规律,有时候是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有时候代表“天”,有时候代表“自然”等等。

道家老子带给后人的,下落到人世来说,是一种超越“世俗得失”的看世界的“视角”,这种视角更加“客观”,剥离了人因一己得失而无形产生的“立场”。以至于讲求“实用”的中国古人,能在“实用”的“利害关系”中,不至于被“物欲”淹没,依旧保有“自己”。

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道家老子带给后人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他让人意识到,这个世界除了身边的小惠小利以外,还有让万物之所以是万物的“道”,以此打开人的眼界,让人的格局更大。

那么道家老子和大文豪鲁迅谁对中国的影响大?单单看影响的话,当然是道家老子更胜一筹。但是这样简单粗暴进行对比有失公允,因为二者的“研究领域”不一样。

道家老子的“道”覆盖面太广,乃至整个“宇宙”,以其“覆盖范围”来看,道家影响范围就大了。大是一方面,大轮廓有了,里面的小细节就需要后人自己“填充”了。而道家思想虽说“相对晦涩”,但也凭借着这种“大”中的灵活性,得以穿越几千年时光,成为千年来中国主流思想之一。

而鲁迅先生笔尖所向的,是当时他眼里的阴影。这些阴影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了鲁迅眼中毒害人类的“毒瘤”,必须剔除。所以鲁迅先生的“研究领域”相对具体,大抵还是在人性。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研究“人性劣根”这一“领域”的翘楚。而道家老子,则是研究“囊括整个自然之道”的翘楚。二者领域区别较大,一个精细,一个广阔,不宜忽视这种差距进行对比。而这种“差距”,也决定了二者不宜对比。各位觉得呢?

颜小二喜欢鲁迅,热爱道家文化,更是敬爱老子。不知是不是这么一股子热爱,颜小二不愿将二者分个高低。

千年前,老子选择了自然之道,但千百年来风雨飘摇的中原大地,对于道家思想的接纳,倒有些个“若即若离”的意味,这一点了解道家思想的朋友多少有些个感触。

千年后,中华大地再度动荡,我们选择了“鲁迅”,但我们也没有全然接纳“鲁迅”、为什么这么说?倘若我们真的全然接纳他,鲁迅的呐喊何以是不是有震耳发聩的“效用”?

道家老子曾经改变过中原大地上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鲁迅的笔墨,也曾让活在阴影里的人,反思过自己火热心脏下漆黑的劣根。

高明自然是道家老子更高明,但是接地气上,鲁迅可能更胜一筹。可即便是这样,二者无可替代,亦不可盲目对比。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其余账号发布皆为侵权,全网维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