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满女的婚姻生活

清光绪元年(1875)九月二十四日,一场低调的婚事在长沙洪家井的曾府举行,这是一场推迟了3年多的婚礼,新娘曾纪芬(1852—1942)已经24歲,她是曾官居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的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的满女(最小的女儿)。遗憾的是曾国藩夫妇已经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十三年(1874)先后辞世,而公公聂亦峰也于同治十一年五月在广东任上去世。由于哥哥曾纪泽、曾纪鸿还在守孝期内,因此只能由堂兄曾纪渠等为曾纪芬送亲,婚礼只有仪仗,没有鼓乐。

新郎聂缉架(1855—1911),是广东高州知府聂亦峰的次子。聂亦峰籍属湖南衡山县荆林聂氏,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比曾国藩小两岁,与继配张氏(安乡县籍、奉天锦县知县张国泰孙女)共育得三子四女。

曾聂两家的结姻,其中聂缉架的家世渊源可能是最先能打动曾家人的,因为这是湖南少见的科第世家。

聂家一门三代共有四位进士、三位举人,可谓“三代进士,两世翰林”。他们或为官或讲学,以百余年的不懈努力,确立了科第世家的地位,一跃成为湘南望族。

聂家这门亲事,是曾国藩生前定下来的,而媒人则是他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荃与聂亦峰是如何相识的,目前已经难以考证。曾国荃多次写信与曾国藩、曾纪泽父子商量满小姐曾纪芬的婚事,最早见于同治八年(1869)六月二十一日给曾纪泽的信,从言辞间可知他就是媒人。而他于十一月初六写给曾国藩的信,就颇为有趣了:

弟前信说媒,请以满小姐许配聂一峰之二世兄。查聂世兄之八字极为吉祥福寿,昨次归来。与内人谈及,亦喜其累世科第,居址甚近。望兄商定后赐一详信,并寄女庚回南,以便寄聂家合婚定妥。

次年正月十五日,曾国荃再次写信:

聂家姻事,以看八字者说。聂世兄将来有果大阁出身,榜上必要两次名字挂在上头,是以将生庚寄呈。至于一峰观察吃洋烟与否,则弟不得而知也。但求佳婿不吃烟而有出身,便是良缘,不问一刀红纸之亲家老子也。俟面晤蒋芗泉、张仁生等,乃能灼见烟瘾之有无。

由此信,今人既可以体会曾国荃做媒的信心,也可以窥见作为侯爵之家对儿女婚事的一些基本做法:首先是讲求家世渊源,其次是预测未来运势,再是调查家德家风,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荃通过相关途径很快核实到聂家的子女都不吸食“洋烟”(即鸦片),主要是同乡蒋芗泉(益澧)于同治五、六年任广东巡抚,与聂亦峰有所交集,了解其家况。曾家旋即就给聂家寄去满小姐的庚帖,聂亦峰自然也是非常认同这门亲事。五月廿日,曾国荃信报:

聂一峰昨有信来,已遣其甥汪少泉率其仆张顺送庚书到舍,并有手镯、耳环、红绿胡绉等件,五月十八日交庚。弟为满侄女填庚并备袍褂料、靴帽、手卷、信笺、笔墨、茶叶、纨扇等件,交其甥与仆带回广东。

这显然已经到了交换聘礼、庚帖的定亲环节。此时曾纪芬18岁。一南一北天高地远,男女双方尚无交集的机会,全靠各自的父母以曾国荃为中介,你来我往地交换意见。

多年以后的民国二十年(1931),80岁的曾纪芬在上海回忆当年的婚事,提到了聂家聘礼中的那对手镯,是聂亦峰购于广东,价值800两银子,加工时尺寸偏小,夫人和女儿都不能戴。于是就预备为未来儿媳的聘礼,并言能戴者就必有福气,结果曾纪芬戴上正合适。她坦言,这对镯子并非好料,60多年后已经褪色。

到了同治九年(1870)十月十一日,曾国荃再次报告曾国藩,聂家希望本年冬天或明年春天请曾纪泽送满小姐到广东完婚。一个月后他写信沟通新情况,一是是否走海路去广东的问题,二是提议男方明春到南京完婚,如延期到秋后或冬日,可到湖南衡山老家办喜事,或送女去广东。

几番往还,到同治十年(1871)正月十九日。曾国荃告知说聂家认为喜事可延至“今冬夏秋”。转眼到了十月中旬,曾国荃信中提及满小姐的婚期定在十一月,由聂亦峰送子到南京完婚。但此时又碰上曾国藩沿长江东下巡阅驻军及上海江南制造局,他要求聂家改为来年二、三月春间,或走陆路到九江换轮船,或走海路到上海中转。并且书信中几次出现“入赘”“招赘”字样,看来曾家还似乎有招一个女婿上门的打算,且得到了聂家的同意。

曾国藩本身有两个儿子,且均已成家立业。4个女儿也嫁出去了3个,只是各自都不够美满如意。满女要远嫁广东,亲家之间、新人之间完全没有见过面,更别说深入了解,显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已经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将满女留在身边,可能是他有招赘想法的原因所在。

颇为遗憾的是,曾国藩与聂亦峰这两位年纪相近(只差两岁)、出身相似(均为湖南进士)、互相倾慕(分别为名臣循吏)的亲家最终未能见上一面,并目睹子女缔结百年之好。先是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两江总督署内去世。6天后,尚不知情的聂缉架从广东出发,到达上海后才闻变故,急忙拍电报问进止,曾纪芬回忆说,电报费昂贵到每个字需4银元。1930年,78岁的曾纪芬与家人合影,后排中立者为聂其杰(图片来自中华聂网)

聂亦峰要求儿子聂缉椝仍赴南京吊唁,并拜见岳母,这也是他和曾纪芬的首次相见。随后聂缉架返回广东,到家仅3天,五月二十九日,聂亦峰也因病去世了。

曾纪芬和聂缉架的婚事不得不再次延期,直到3年之后,曾纪芬才正式踏入聂家。与3个姐姐每人只有200两嫁资不同(按曾国藩的规定),她手头有3000两的丰厚嫁资,分别来自叔叔、嗣父曾国葆战死后的遗产和父母去世后分得的遗产。这笔银子存在长沙城的“乾益银号”,老板是长沙首富朱雨田。新婚后不久,聂家张老太放有7000两存款的曾氏族人参股的“玉振银号”钱庄不幸发生倒闭,存款血本无归,张老太非常心疼,欲提起诉讼。聂缉架息事宁人,以曾纪芬鼎力自出2000两,并借三姐1000两,又托郭嵩焘等人各出1000两“赔”上,方“骗”得张老太释怀。

聂亦峰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先是由张太夫人挑起,聂缉架参加乡试未中,改而以监生身份遵例以郎中分部行走,这是聂亦峰在任病逝给他留下的体制福利机会。光绪五年(1879),在湖南滇捐局案内出力,由时任云贵总督刘长佑奏保补郎中缺,随后以道员用。刘长佑是湘军宿将之一,对曾国藩的知遇之恩自不待言,安排聂缉椝在湖南滇捐局谋个差事,月薪50两,不仅帮这对小夫妻度过了眼前的窘迫,还名正言顺地为他进入仕途打下了基础。

光绪七年(1881),曾国荃被重新起用,任两广总督。聂缉椝由妹夫关照,先至南京帮办营务处,月薪8兩。湖北巡抚李瀚章是曾国藩的得力门生之一,更是委用聂缉架担任督销局差事,月薪50两,遂可勉强度日。

转折发生于光绪八年(1882),时任两江总督左宗棠对聂缉椝的识拔,即任命他为上海制造局会办,亦即副负责人,聂缉椝时年27岁。他在随同进见时,左宗棠留他单独谈话:“君今日得无不快意耶?若辈皆为贫而仕,惟君可任大事,勉自为之也。”此语足见左宗棠对官场的洞见、对聂缉椝的深望。

聂缉椝没有辜负各方的期望,在江南制造局前后8年,从会办到总办,均勤勉任事,止亏为盈达10余万两。而曾纪芬贵为千金小姐、总办夫人,仍自己纺纱,并向翻译馆负责人傅兰雅的夫人学会了编织毛衣。

光绪十五年(1889),聂缉椝被调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荐保道员,次年实授苏松太道,但当他再次升迁办理移交时,才发现亏空高达80万两之巨,曾纪芬只能变卖金器,千方百计筹款归还。原来是接任之初,前任已经亏空20万两,而聂缉架经验不足,接任时并未先经清点核计,留用账房徐某等均还是原班人马。遂令徐某将其贪污所得的轮船一只及珠宝若干补缴亏空。这批珠宝一度暂存聂家数月之久,曾纪芬做到了不曾取出试戴。

此后聂缉椝辗转浙江、安徽、江苏等地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随着湘军在政局方面的影响力不断下降,畏于“办事棘手”、官场复杂等因素,聂缉椝听从夫人曾纪芬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申请开缺(离职)获准。曾纪芬则以接手公婆的家产经营,开始接班主理家政。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聂家因故举债购买纱厂,更名“恒丰”,又新建中华纱厂,均由三子聂其杰(1880—1953,别名聂云台)主理,聂家由此在沪上发展实业。

宣统三年(1911)正月十八,张太夫人逝世。不过半月,聂缉椝因劳累和哀伤过度,于二月二日去世,享年56岁。弟弟聂缉荣也因伤母兄之逝而于三月二日辞世。迭遭巨痛的曾纪芬年届六十,聂家门庭由她和儿子们努力支撑。4年后她与聂其杰等人受洗,皈依基督教。

民国七年(1928),曾纪芬主持分家,家产均分为10份,其中一份按《圣经》逢十献一的规律作为慈善基金,每年收入捐给教会或公益捐款;两份作为曾纪芬的养老保障;承嗣和出继的两个儿子各得半份。每份价值银8万余两,但主要以工厂股份、田产折算,并无多少现金。此外捐出一处地块交工部局,建“聂中丞公学”,该校现为上海市市东中学,位于杨浦区辽阳路,目前校园南侧仍遗存聂家的4幢私宅,为民国十五年(1926)建,分属曾纪芬和4个儿子居住。

聂其杰于民国九年(1920)被推举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一年后获辞。民国十五年起,在曾纪芬的安排下,聂家每星期开家庭会,由聂其杰讲论,后又编辑发行家庭报,她以这些独创的形式来维系聂家的家德家风。

民国三十一年(1942),曾纪芬以91岁高龄在上海去世,距离她嫁入聂家正好67年,在这期间,聂家完成了从传统科第世家到新兴民族资本家的巨大转变。与祖先们的著书立说类似,聂其杰除建企业、开矿山、办航运外,所著《保富法》也曾风靡一时。

当尘埃落定,人们可以看到曾国荃当年笃信聂缉椝有好八字最终的结果,那就是只算准了聂缉椝有一番作为,而科举、福寿两项,却没有能够应验。当然,他的12个子女除长子因病于16岁早逝外,以聂其杰为代表,大都在实业方面有一番作为,第四子聂其炜还是中国银行的创始成员之一。即便是几个女婿,也很不凡,如长婿张其鍠官至民国上将、广西省长,小女婿周仁是著名的冶金和陶瓷专家。

聂家的联姻圈涵盖了左宗棠、李鸿章、梅启照、瞿鸿禨、沈葆桢、刘锦棠等晚清重臣家族。显然,聂家子孙所经历并发生的这一切,都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也凭借着曾纪芬的努力超越,她在聂家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她在80岁时曾口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整理出版,在90岁时挥毫写下“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16个字赠人,这也可以说是她自己一生践行的总结了。

作者:李超平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