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独身或非独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时刻

小友(微信号:yosumn)说:最近,我国跳水运动员秦凯在领奖台上向女票求婚了——这虐狗都快要列入奥运会项目了吧?!可是小友作为单身优秀女青年,依旧觉得独身也精彩。比如看电影可以随便选位、吃饭可以立马拼桌、睡觉可以任意翻滚……好吧,说着说着,其实我很孤单……



如今可以说是独身最好的时代,以至于赞美独身已经快成了老生常谈。

几乎每隔几周一个月你都能看见主题为“独身的精彩”的文章,社交网络上人们也越来越无惧于展露对独身状态的赞美,或反驳另一些人对独身者的污名——一些莫名其妙的怜悯和贬低。

貌似很有道理

但在维护独身的辩护中,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核心观点却让我觉得并不对头。这就是“真.独立强大”论。在这类思路中,独身必须要求一种精神和物质上都完全不依赖他人和外物的“真正的”独立和强大,甚至这种不依赖于任何外物人事的独立强大,被认为是平稳渡过人生的唯一真原则。

阐述这类观点的文章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典型的独身者形象,ta通常经济独立、兴趣丰富、生活多彩,人生的每分钟都像活在instagram的热门帐号中,充满滤镜、特写,看起来闪闪发亮且一丝不苟。虽然事实上主角本人可能并不生活成这样。

在这个讨论独身的最好时代,我觉得是说实话的时候了。

实际上根本没多少人在独身时能做到独立强大闪闪发光。应该说,无论独身与否、处在什么状态,都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

农历新年的时候我家举办过一场聚会,同室友请来了一些系里的同事和其他朋友聊天喝酒到深夜。

同事里有一个与我同一届开始读博的希腊美人克里斯。她是个三十来岁的单身女郎,时髦健美,二十出头被威廉王子当街搭讪过。跳过多年芭蕾,来之前在希腊做着收入很好的心理治疗师工作,现在一边读博一边继续服务希腊的客户,每两周回一趟希腊接不能视频的个案,同时写书旅行。

因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且活得比我酷得多,我一直默默很爱她。我们作为工作很久后才读博的大龄学生伙伴,聊天喝酒时提到约会与伴侣的话题,她时常坦率地表示单身久了,确实十分寂寞,非常想要有个人陪在那里,即使不能常在身边也好。

尽管自己也体会过长久独身带来的焦虑,可一旦谈论起身边其他独身女性,我就会出现共情鸿沟——像“真.独立强大”论的思路那样, 真心实意认为她又美又独立,为此烦恼纯属浪费时间,应该趁此享受单身才对。

直到那天聚会。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忘记,那天克里斯坐在我家客厅的地板上,在人群的中一边加入不同的对话一边向外四处顾盼时的样子,她的神色透露出她迷人合群之下热切需要与人连接的焦虑。她深绿色的眼睛因不安而颤动,散发出让人怜爱的动人感。

这份对孤独的恐惧冲破了我的共情鸿沟,让我猛然想起来保持单身所要面对的真正压力——当前它可能已经不是来自亲人朋友的废话,而是孤独,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在年龄增加,来自世界的新鲜刺激逐渐难以填补空虚后,它会逐渐演变为一些更加深刻而无助的思考。

但这有什么问题吗?

作为群居动物、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类,单身的时候当然会显得更焦虑,更敏感,这毫无问题,本该会发生。确实有许多研究都报告终身未婚者不论男女都有更高的长期疾病报告率,甚至也有一个研究认为独身者的精神健康问题报告率更高。

但是,于此一体两面的是,独身时的人也因更渴望交流和建立链接,而散发出聚拢注意力的光彩

发现到克里斯焦虑之下的迷人同时,我作为一个有稳定伴侣的人,也强烈地意识到与她们对比,自己惰于社交与开拓新人际关系的态度,由于大部分来自生活的孤独已经解决而导致的展示渴望的削减,和对外表的关注的下降 。尽管对自己现在的状态也没什么不满,但我确实无法发出像她那样的光彩了。

我还知道许多像她一样的单身朋友,展示和建立连接的渴望让他们发起和参与更多社交活动,供应了更多社交网络上的精彩念头。

长久的独处和反复思考也可能催化更多创作,如果简奥斯汀结了婚,可能压根就没有时间写那么多书了。这可能是造成旁观者认为独身生活精彩绝伦的原因,以至于写许多文章赞美这些替他们战胜了人类抱团本能的人。

我担心的是这个因果关系倒置过来——仿佛选择独身就选择了一条必须将自己经营得更加“精彩”的道路,否则羞于与人提起。

独身的人不必生活在每分钟都要活得自强、精彩的压力下,没有人有资格这样要求她们——我就奇怪了,人们似乎对家庭生活的狼狈之处非常宽容,有一万种美化它的词汇(热闹、天伦之乐),却对独身生活偶尔的狼狈苛刻得要命,以至于有家事的人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己孩子呕吐食物的崩溃现场,而单身的人则小心翼翼发状态,你最多看见他们展示午夜睡不着。

独身生活生病时可能确实没人端水,可并没有人对这件事发生在独身者身上的几率,同发生在有伴侣的人身上的几率做过控制对比,看结果是否显著。相反,有研究发现:

  • 独身可以显著的保持不发胖,20年后你也可以穿下自己年轻时的裙子,克里斯长期练瑜伽的身体就结实性感得不得了。2004年的研究还发现独身的人更容易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这也很好理解,独身就不会有一个不爱运动的伴侣拖自己后腿了,也没有小孩子让你哄睡之后只想在沙发上挺尸。

死孩子终于睡着了,累死个人

  • 独身也更少为琐事和钱烦恼,这确实是有研究支持的,密歇根大学2005年的一个研究证实独身者做的家务比已婚者少——一个屋子里人越多是越麻烦的。我们通常觉得结婚有经济上的好处,但一份超过2000多人的调查发现,实际上有伴的人才更经常遭遇经济问题。

  • 单身的人还会拥有更多朋友,麻省大学2006年的研究指出平均下来独身者比有家室的人更善于维系和朋友邻里的关系。不要忘了剑桥大那个陷入热恋会让你失去大概7个朋友的研究。

就像之前提到的,单身让人想要建立连接那样,确实有研究发现单身者参与更多公益活动。一个单身的人可能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孤独,但数字上所显示的却是,单身者尤其是女性其实拥有所有对他们来说重要的连接。就像心理学家和作家Bella DePaulo所说,单身从来不是the one,而是the ones。

以上这些,和其他一些没能穷尽的地方,大概就是为什么即使可能有着更高的健康、焦虑和抑郁风险(注意,几乎所有研究里都发现独身男人比女人更可能遭遇这些精神健康风险,所以不要忘记关爱独身男朋友),也依然有那么多人独身。

当然,生而为人这种脆弱的生物,无论独身还是非独身, 都有各自的可悲时刻。而人类最可悲之处,大概就是必定要以各种名义互相鄙夷攻击,永不可能出现所有人和睦相处。

不过既然我们已经迈入了各主要大国适龄未婚率过50%,社会文明能够支持个体单身渡过人生的今天,不如放下把独身看作通往非独身阶段的“过渡状态”的念头,也不要再默默为由此产生的焦虑、不安状态感到不妥当了。

一个焦虑的、时刻渴望建立连接的单身状态当然可以作为一种人生常态,就像你某个跟男朋友分手又复合、常常闹得鸡飞狗跳的朋友,或夹在几家亲戚之间愁做人的妈妈一样,就那样平常地在人群中存在着。

单身是一种我们不可避免的生活状态,可能短暂,也可能长久。两性可相互支持而活,却不能完全依赖任何一方,作者柯晗正在开设的“性别自我探索课”,或许能让你找到更加独立又魅力的活法。

-end-

— 一日一小变 —

在朋友圈问问大家一个人做过最特别的事情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