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防御体系加13米厚石墙,中国上古要塞城市还有哪些?

提及中国古代的山城,爱好历史与军事的朋友可能并不陌生,毕竟不论是攻打高句丽的隋唐军,还是攻打南宋的蒙古军,都在山城体系上吃过亏。而4000多年前的石峁古城,可以说是典型的山城,其周边又有哨所和其他小城掩护,可以构成一个防御体系了。那么,除了石峁所在的河套地区以外,同时期中国是否还有类似的防御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除了石峁所在的文化区域外,年代接近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区域也拥有类似的城防体系。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公开资料结是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距今4200—3500年。从年代上看,其和石峁接近。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区域,如果按水系划分包括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滦河流域、海河北部;按地形划分包括辽西丘陵、热河山地、坝上高原、太行山区北部和京津平原的一部分。

▲夏家店下层文化与早商文化(方块)岳石文化(三角)分布

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早商文化分布图里,可以看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区域非常广泛,而且正好处于古长城线一带。从军事上来说,夏家店下层文化区有个特点,一个是注重防御,在冀、蒙、辽三省、自治区交界处,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的古城。

▲三座店古城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古城一般分为三类:小型城堡和中型台地石城以及大型城址。其中小型城堡,主要分布在河川沟口两旁山顶上。比如位于敖汉旗大甸子城址西南6公里处的佛爷山石城群。这些与其说是城,不如说是哨所,因为根据考古显示,这个石城群共有小型石城7处 , 面积仅为200~600平方米之间 , 这些石城修在山脊或者山顶上。在山坡中部又发现 3处小型聚落遗址 , 面积各约千余平方米。山下部还有2处聚落遗址,面积在四五千平方米左右。可见,居民大部分平时生活在山下或者山腰,少部分人负责看哨,遇到敌情迅速上山防御。

中型台地石城分布在河流两岸山坡下,像北票康家屯石城就属于典型的中型石城。其北部因为大凌河改道被冲毁,所以现存面积 1.5万平方米,实际面积大概在2万平方米左右。该城地处大凌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 , 北临大凌河 , 南为丘陵山地 , 东西两侧为沟壑。可以说是易守难攻。大型城址则是地处略高出地面的开阔地带,像敖汉旗大甸子城址。城址南北长 350、东西宽 200米 ,墙体为夯土,属于大型夯土城址。城址所在区域高于周围地区两米。虽然其在开阔地带,不如在山上和台地上安全,但是可以控制掌握大片区域,控制周边的农业人口,获取大量物资。更重要的是,根据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古城分布不是孤立的。一座大型城址不仅是这一个大城在抗线,还和周围的小型和中型石城相呼应。像大甸子古城,周围就有佛爷山石城群提供预警支援,有中型石城接应。这种布局,对方即使人再多,也得先肃清周围的中小石城。对于这种堡垒群,几千年后的中世纪都头疼,何况是在夏商时期。

▲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

这些古城除了选择地点和大小布局布局考究以外,在城墙的设计上也同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首先城墙厚度普遍在四米以上,有的甚至达 6至 13米,这可是夯土加石块。除了坚固的墙体还有其他设施。之前冷研曾经写过新石器时代的马面。当时主要提到石峁古城带有马面,之后在河套地区发现的同时代古城中,也发现了带有马面的古城。其实除了河套的区,在辽西和燕山一带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一些城墙外侧,也发现以了石块垒砌的,突出于城墙外的半圆形“马面”遗 迹。这些马面小型的宽度和进深也有为2至3米。一般宽4至6米 , 进深3至5米。大型的马面甚至宽度达到了10至15米 , 进深8至9米。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更多的火力交叉点减少火力死角,可以说这些马面给攻城方带来了很大的攻城难度。

▲夏家店下层文化房屋遗址

除此以外,得益于青铜冶炼的成熟,铜制兵器出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过铜戈还有铜箭镞。金属武器配合先进的城防,可以说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而且遗址中还发现了疑似的文字。比如赤峰市高家台子遗址也发现过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陶文,风格类似甲骨文。在一些器物上也和早商文化接近,外加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向南移动趋势,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商的关系很近。此外从体质人类学还有尚武风气看,这种猜测也不无道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