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法国当天,丘吉尔为什么能成为英国首相?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以老谋深算、强硬手腕而著称,也是当时英国政坛极少数反对绥靖政策的人。1936年3月7日,德国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反对,只有丘吉尔提出警告并制裁。

也就是从这时起,英国在绥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反对绥靖的丘吉尔越来越孤立。随着德国愈发猖狂,人们终于认清了其称霸欧洲的野心,就在德军入侵法国的当天,丘吉尔成为战时首相。然而,面对这么一大烂摊子,他该如何做呢?

张伯伦绥靖政策的恶果。

德国自一战结束后,走上了一条“强军兴国”的道路。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陆军从10万人扩充到400万人规模;坦克、飞机等先进武器大量生产。这些都离不开英国首相张伯伦,做出的种种错误的误判,致使事态愈发的不可收拾。

因为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英、法等国错过了制裁和遏制德国的最佳时机,英国更是失去了空军优势,甚至势均力敌的水平都达不到,眼看着德国与意大利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最终出兵波兰,拉开了二战序幕。

一味的忍让、迁就,只会让德国“做大做强”,特别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更是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高潮。但可悲的是,美国的干预被张伯伦拒绝,苏联的救援计划更是石沉大海。眼看着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白白丢掉了35个捷克师。

这期间,作为极少数清醒的英国人,丘吉尔一直在强调不能手软,给德国以严厉制裁,但英国上下一致的忍让态度,让他成为英国内阁中人人唾骂的“好战派”。德国入侵波兰,让包括张伯伦在内的所有英国人,终于看清了德国的“狼子野心”。

就在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的当天,倍感羞辱的张伯伦组建战时内阁,吸收强硬派的代表人物丘吉尔加入,担任海军大臣并主持军事协调委员会。但绥靖政策的“阴魂”并未完全散去,也就有了后来的百万英、法联军,躲在马其诺防线8个月无动于衷。

丹麦和挪威沦陷后,英国上下终于忍无可忍。他们对政府的无能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并一致将矛头对准了张伯伦,一时间,让其“下台”、“滚蛋”的吼声响彻英伦三岛。然而,不甘心的张伯伦面对激动和悲愤的议员们,并不打算辞职。

德国入侵法国,成了压倒张伯伦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0年5月7日,英、法联军试图救援岌岌可危的挪威,但以失败而告终,挪威沦陷了。作为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张伯伦,面对人们的谴责,以及要其下台的呼声越来越高,极力为自己的政策争辩。说实话,他不愿意就这么“耻辱”的下台。

三天后,德军分三路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战役打响。当天晚上,无力挽回局面的张伯伦,向国王递交了辞呈,正式推荐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灰溜溜地走下了历史舞台。至此,加速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绥靖政策,就此终结。

正是从这一刻起,英国人在国家存亡之际丢下绥靖主义幻想,拿起武器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争中。然而,新组建的丘吉尔内阁首先遇到的大难题,就是张伯伦绥靖政策带来的恶果。此时,德军已经突破阿登山区,正在向法国腹地快速推进。

战役进入第5天,德军A集团军群已突破马斯河,其前锋直指英吉利海峡,不仅在比利时作战的英、法联军主力有被包抄的危险,而且驻守马其诺防线的法军,也将腹背受敌。惊慌失措的法国总理雷诺,给丘吉尔打电话:“我们被打败了”。

德军的凌厉攻势让丘吉尔大为震惊,但他更担心士气全无的法国人,能否有信心坚持下去?为了守住欧洲的最后一块陆地,他决定第二天亲自前往法国,有必要在这个时候给法国人带去一些信心。让他失望的是,法国人的脸上布满了忧郁。

在听取战局介绍后,丘吉尔询问道:“战略预备队在何处?”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回答:“一个也没有”。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丘吉尔的预料,在他看来,长达800多公里的边境防线,竟然没有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法国的国防意识太薄弱了。

丘吉尔没有就糟糕的战局迁怒于法国人,因为相对于法军来说,英军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原来,自宣战以来,8个月的时间英军只派10个师的兵力,而且没有一支坦克师。说得难听点,丘吉尔似乎“没有脸”,去指责法军的无能。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