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刘半农发明了一个“她”字,为何就被当时的女权骂了3年?

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名人,鲁迅、胡适、章太炎等人都被人们送了许多的赞美。可这对刘半农来说,似乎并不怎么美好,因为虽然他也热衷白话文推广,却因为一个字而被人们骂了三年多。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

介于当时用字的不方便,刘半农首开先河,将女性“伊”改为“她”

在那个辞旧迎新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行为、乃至于文化推广,全都无时不刻地冲击着每一个人。刘半农当时便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于1925年从英国回归祖国,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一职。

可以这样说,刘半农称得上新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因此他对于白话文的使用与推广非常努力。也正是他最早认为汉字最后必定会走拼音化的道路,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但这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不要说传统旧思想文人“之、乎、者、也”地讲了半辈子,就是很多新思想的年轻人,对于文言文也早已经习惯。

如此,进行改革就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不但要适应,还要学习。如此难度,自然反对改革的声浪极高,但刘半农一点也不在意,还是大刀阔斧地开始与旧思想进行搏斗。

在文字改革方面,关于刘半农的故事很多,而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因为一个字惹恼了一大片女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时代不仅地方语流行,而且还因为当时对于女性的不在乎,从来就没有人为女性第三人称进行过规范使用用字的研究。

那当时女性第三人称如何写呢?比较多的情况下,人们都是直接用“他”来写。当然,有些地方会用方言,自然又会有所不同,比如鲁迅先生最常用的就是“伊”。这属于地方语的一种习惯,他虽然觉得很不习惯,但从来没想过对汉字使用进行改革。

当时刘半农还在英国留学,他深感这种不分男、女称谓的不方便。而且,就算是讲英文,人家也对男、女有不同的读法,比如女性第三人称就是“she”。

为此,刘半农特别研究了一阵子,认为将女性第三人称写成“她”,这样更有女性特征。这个字对于刘半农来讲,不但符合简化字的标准,而且也极能代表男、女有别的特征。

所以,刘半农在1920年进行创作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叫《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是他第一次将女性第三人称写成女字部首的“她”。

当时鲁迅先生还对外发表文章时说过此事,他认为:“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创造‘她’字和‘他’字并用。”言下之意,这样的创造很方便,也很能表现字体的性别感。

因为一字而被骂,刘半农也没搞明白,为何发明个字还这么难

当然,那时的刘半农还在英国,所以他怎么写并不太受国内的限制。加之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所以国内还是按旧有的传统来书写女性第三人称为“他”。

刘半农后来觉得,自己发明的这个“她”字应该推广开来,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在使用时得到方便。于是,他特意写了《她字问题》的文章,对此字进行论证与分析。然后,这篇文章被他寄回国,发表在了《时事新报·学灯》上。

可刘半农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文章一发表便带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与谩骂。甚至还有人在《新人》杂志上登了一篇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写作者署名为寒冰,她不但对刘半农进行了谩骂与指责,而且还一骂就是三年时间。

其实,寒冰所代表的肯定不只是自己一人之意,在那个女性意识刚刚萌发的时代,寒冰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即女权主义者群体。

她的文章中有很多表示刘半农发明的“她”是对男女不平等的认知,认为男人与女人本应该不是平等的,既然男人的第三人称“他”可以用“人”字边旁,那女性为什么就不可以?这对于女性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而这显然是让女权主义者最气愤的,她们觉得既然已经提倡新文化了,女性也剪掉了长发,也开始读书、工作,那就应该与男性平等。如今硬要造出一人“她”字来,明显是不将女性当人看,这是历史的倒退!

不仅如此,有些女性认为,如果男人们非要将女性“她”当成是对女性第三人称的写法,那就应该将男性“他”写在“男也”。

除了这些女权主义对刘半农的误解之外,当时学术界对于刘半农这个字的发明也不理解,他们认为为什么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写法上,完全看不出性别之区别,凭什么一定在第三人称区分出男、女之不同呢?这完全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说实话,刘半农被这些人攻击之后,还真有点吃不消,有一段时间,刘半农是趋于保守的,甚至开始写文言文。

一直到1932年,这时对刘半农的骂声虽然已经不那么多了,但“她”字并没有太多的使用。可教育部门却汲取了此事的纷争,认为有必要将这个字进行推广。于是,“她”字就在这一年被纳入了中国汉字以及《新华字典》。

1934年,刘半农去世了。但他的发明却慢慢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认可并使用的女性第三人称专用字。

可能这对于一个学术者来说,是一种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但相信刘半农肯定不后悔自己的这一行为,毕竟他的发明改变了中国文字的发展,称得上真正的现代文化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