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肉食性动物,人类为何更倾向于吃食草动物的肉?

人类应该算是非常典型的泛食性动物,既吃植物类食物又必须要吃动物类食物,在哺乳动物大多数类别之下都存在着泛食性动物,这类生物性情温顺攻击性并不强,例如灵长类动物大部分都是泛食性的。

生命体运动要有足够的能量支持,因此说细胞的新陈代谢就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应,这些都要来自于食物,而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人体只能通过自身的“原材料”合成12种,另外的8种必须要通过食物来摄取,因此就必须要进食肉食。

顾名思义,瘦肉大部分是蛋白质,蛋白质被吸收和可以分解成氨基酸供自己使用,即使“兔兔那么可爱,但是该吃还是要吃的”。这是人类发展进化数百万年以来养成的“习惯”,已经无法抛弃。

但是有些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大多数时候吃的都是食草动物的肉,很少会吃食肉动物的肉,例如家里圈养的“鸡、鸭、鹅、猪、牛、阳”等等,当然一些海产品中可能包含了“肉食性动物”。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果,有多种原因限制。

》肉食性动物更加危险

地球上的生物有大约38亿年的发展演化史,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适应,不仅仅是和地球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不同物种之间也有着层级关系,那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虽然人类靠着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一跃到食物链的顶端,但是曾经也是非常大草原上瑟瑟发抖的小可怜,甚至还有天敌的存在。

远古时期人类面对食肉动物,还是非常恐惧的,毕竟搞不好可能就要丢掉自己的小命了,肉食性动物尖牙利爪、奔跑速度快、攻击性强,我们不敢去招惹,因此也逐渐的养成了吃草食性动物的肉,毕竟它们比较温顺。

》草食性动物数量众多

前文已经提到了,草食性动物相对于肉食性动物攻击性一般都会更弱,并且大多数草食性动物都体型较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草食性动物数量非常庞大,这也非常符合食物链的能量金字塔模型。

植物类进行光合作用把“光变成能量”固化起来,因此食物链中植物类是基石,被称为生产者。而草食性动物被称为一级消费者,它们数量众多,而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甚至更高级别的消费者就都是肉食性动物了,它们的数量会较少。

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时候会分成几个方向,我们拿草食性动物来举例,它们吃的草100%能量摄入,但是最后吸收掉的能量可能只有80%,因为还有排泄出去的。其次生存发展运动新陈代谢还会消费掉30%,最后可能只有50%的能量长了身体。那么二级消费者来吃食草动物,得到的能量可能会更少,因为一个种群中个体不可能全部被天敌吃掉,大部分还是“寿终正寝”能量白白浪费掉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能量是越来越少的,那么也就意味着肉食性动物的个体数量会越来越少,再多点能量就不够用了。

》食物链越高级,储存积累的危害物越多

对于生命体可以消化吸收的物质不考虑在内,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例如重金属等是无法被消耗和排出体外的,那么这些危害物质只会随着食物链向上传递,最终全部都积累在食物链顶级猎食者动物身体内。

因此我们不甘心于当作最后一个级别,成为这些危害物的最终寄存处,因此就不会去吃肉食性动物。当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肉食性动物大部分也都是保护动物,还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数量少以及在自然界中的生态地位很重要。

》总结

其实从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来考虑,我们之所以没有习惯性吃肉食性动物,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不具备那个能力。在远古时期捕猎肉食性动物危险性更高、付出的代价更大,并且对于这些肉食性动物我们会更惧怕,见了面想到的是逃跑而不是捕猎。

虽然我们经常说,靠着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我们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和大多数灵长类相同,如果放到自然界中手无寸铁,我们就是最弱小的存在。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