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铨武侠世界,山中传奇和大醉侠,一个古香古色一个英气十足?

很多人都说,难怪胡金铨的片京韵实足,闹了半天是北京人,主演郑佩佩,岳华,陈鸿烈都是上海人,京沪搭配在香港居然造就了传奇。可惜邵逸夫不懂欣赏胡大师心中的武侠世界,在《大醉侠》中,郑佩佩英气非凡,实在巾帼不让须眉。10年之后的《山中传奇》风格奇幻,充满了聊斋的味道。画面和音乐极具古意。书生受高僧所托前往山林里抄经,在山林里所见之人都是鬼怪所化,山中奇遇,如南柯一梦。古色古香的服装道具布景与典雅动听的笛声中,依旧完全融入胡金铨的武侠世界。


《大醉侠》

胡金铨拍这片的时候看得出来十分的任性,很诗意,很古典的武侠,有些台词甚至笑点很怪,大醉侠客栈里吟唱的那段很经典,以及刚开场客栈pk戏码精彩。本片的脱俗豪情在刀光剑影中充分发挥了中国古典文艺气息。多次出现戏曲桥段,打斗动作也有戏曲舞台之美。那年代还有这么写意流畅的武侠片,近身搏斗场面动作并不花哨,总体接近写实,强调博弈而非花哨动作设计,毕竟是老片了,剪辑有时显得生硬。

郑佩佩出场客栈打斗一场英气逼人,神采斐然,一串套路打得如行云流水,利落干脆又不失翩跹舞感。岳华“一杯在手我什么都忘,世界多少伤心事,葫芦肚里情最长。”一段唱得也极好。影片整体来说十分精彩和流畅,前半段仿佛看到了龙门客栈的影子,心里抑制不住的激动。胡金铨的武侠世界重意境,单看郑佩佩在客栈与敌人互相试探的戏便能窥见一二。胡金铨的灵性与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哲学略有表现。

用京剧的板眼做电影,用儒士的文风拍武侠,胡金铨作为此类的开山鼻祖,将本片锻造的出奇朴实整洁、干净利落,同时流露着骨子里的那股傲气—侠就该是这样的。拍狭小空间里的动静冲突,胡金铨堪称古今独步。少女郑佩佩英气逼人,犹带一丝娇俏,最让人难忘。相比于张彻人物塑造浪漫化,胡金铨更加考究,无论是细节还是形象;相比于张彻比比皆是的番茄酱,胡金铨很少见红,更多的是京味十足的京剧武戏动作;相比于张彻的快意恩仇,胡金铨更加注重对于狭义的刻画,大醉侠范大悲绝对可以称之为侠之大者;张彻更善于发掘男性角色,胡金铨偏重女性角色也增色许多。

客观的说,不是一部好得上天入地的武侠片,但是从意义上说,它开创了邵氏文人武侠的意境时代,武侠加上强烈的叙述性,武斗场面的比重也非常得当,卧虎藏龙的感觉来源于此,每一个场景都那么武侠味十足,景致古朴,很衬中国江湖的武侠故事。三十多年后的卧虎藏龙也有不少致敬桥段的,包括玉娇龙的人物设置,客栈群战,屋檐夜逐等等。不知道郑佩佩三十年后看着19岁的章子怡,会否想起当时那个倔强飒爽的金燕子呢?

《山中传奇》

这是风景拍的最多最美的一部胡金铨,聊斋似的故事就该拍的这么美,用美景衬笛声更是美绝,徐枫和张艾嘉两大美女压阵也是赏心悦目,古色古香,似真似幻,那种古风古韵拍出来就让人相信这是真的,而不是现代人硬造出来的古味。光是看这布景就已经让人沉迷,怎一个美字了得啊,现在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了,相比之下,它们就像是每个旅游城市都有的那条仿古街,散发出现代商业装裱后的恶臭,也充满了不可救药的一厢情愿。

前二十分钟的行走已经有大师风范,像一幅山水画慢慢铺展开,既营造了氛围,也预示了人生道路之艰难。单论意境本片可谓胡氏乃至整个华语电影的巅峰,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国画,时而工笔,时而写意,堪称东方美学之典范,民族文化之瑰宝。深厚浓郁的人文底蕴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让胡金铨的每部电影都如同精致考究的艺术珍品,让人反复把玩爱不释手。

一个聊斋式的书生与厉鬼的故事被胡金铨拍得意蕴绵长,以闲庭信步补充行奔疾走,以鼓点对垒补充正邪交锋。尤其大段的叠叠山中雾霭重重的景象真是再古典不过,伴随鼓点制造的紧张扑朔感,即便是三小时版也未曾觉得乏味。徐枫自带怒气倒很合适演绎厉鬼,张艾嘉则温顺如水,又是另一种美。本片中美工、布景、构图、摄影自有中国水墨画的留白和余韵之美,让人沉醉。

东方古典的独有韵味,在胡金铨迅猛的剪辑之不断革新。更惊艳之处在于,表面明显的阴阳对立,其实形成了各种呼应。而石隽的人设,绝对影响到了《青蛇》里的许仙。开头结尾的悲凉,映衬了程小东的《生死决》。武侠片经历了徐克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似乎这类电影现在看来甚至让人发笑。不过影片的格调和技法可比后来的武侠片不知高超多少。从思想上来说,如果《空山灵雨》是胡金铨后期儒禅佛思想的集大成,那么《山中传奇》就是胡金铨对于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人生,不过黄粱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