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能让已经消失的物种重新出现吗?

当一个物种被推到灭绝边缘时,一般来说,是很难扭转局势。

北部白犀牛就是最好的例子:

19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疯狂的猎杀,导致数量骤减,由原来的500头只剩15头,为了保护这种生物,人们做了很多努力,然而对于结局,还是无能为力。

2018年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

自然界灭绝的故事总在上演,人类是最大的导火索,但也有其他非人为的因素。

在印度洋的亚达伯拉小岛上,生活着一种不会飞的鸟,体型和鸡差不多大,根据化石骸骨发现,这种不会飞的鸟大约在13.6万年前灭绝了。

它们生活在小岛上,由于海水上升,吞没了它们的“家园”,这些鸟不会飞无法逃脱,当海水袭来时,一下子,整个物种就灭绝了。

本以为这种鸟的解决和大多数灭绝的生物一样,然而,故事总带有惊喜和反转。

在一次罕见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有趣事件中,科学家发现,仅仅几千年后,这种不会飞的鸟再次出现在了这个小岛上。

没错,它又回来了!

灭顶之灾:优越的生活条件,失去飞行的能力

这种“死而复生”的鸟叫白喉秧鸡,之所以这么命名,和它的外形有关。

它的咽喉部分毛色是白色的,除此之外,大部分羽毛是栗色的,只有喙和尾巴是黑色的。

科学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白喉秧鸡都不能飞行,在来到这座小岛前,它们是有飞行能力的。

在13.6万至24万年前,一群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白喉秧鸡成为这座小岛的第一批居民。

作为岛上新居民,白喉秧鸡简直到了“天堂”。

在这里没有天敌,有享用不尽的食物,它们不用再飞行去寻找别的家园,也不用飞行来躲避天敌。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优越的白喉秧鸡慢慢失去了飞行的能力,成为白喉秧鸡族谱中的一个新分支。

然而,好景不长,十几万年前的小岛经历了一次洪水,整个小岛都被吞没,失去飞行能力的白喉秧鸡就此灭绝。

死而复生

经过一段时间后,亚达伯拉小岛再次出现在海面上,于是这个海岛再次吸引了第二批白喉秧鸡居民,它们再次飞越海洋在这个岛上定居。

第二批居民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仍然因为“吃得好、住得好”,在短短的2万年期间,再次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到今天,在岛上仍然可以发现不会飞的白喉秧鸡。

科学家把这种称为“重复进化”。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科学家们对比了白喉秧鸡灭绝前后的化石。

结果发现,在亚达伯拉小岛生活的白喉秧鸡,来自马达加斯加,而且和会飞的白喉秧鸡进行对比发现,无论是腿骨还是翅膀的骨头,岛上的白喉秧鸡都朝着无法飞行的方向发展。

最后

科学家推测,促使白喉秧鸡大规模迁移的,可能是一次“大爆发”。

或许是原来居住的岛屿数目众多,或许是粮食短缺,又或许是白喉秧鸡每几年的定期迁移,导致它们来到亚达伯拉小岛。

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鸟,相距数千年,却因为完全相同的岛屿进化出了相同的结果。

可以说,进化给了它们再次出现的机会。

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优越的条件,是会让人懒惰的,人类是这样,白喉秧鸡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