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燃烧的印度电影,历史与现实交错,是滚烫的心也是炙热的血?

这是一部燃烧的印度电影!虽然还是无法适应印度电影的结构,对本片主人公的各种偏激行为也不全认可,但众多台词还是很感动的,虽然前半部松散到让人频频走神,后半部却让人泪水决堤,什么能称之为纯粹的青春?就是滚烫的心跟随着炙热的血,迷信般地、脱缰般地、没有后路般地追寻自由,追寻着那个看不清,却执着相信它终会来的自由。同时,历史与现实交错的表现手法值得称道。

现代印度歌舞片,画面音乐充满动感,年轻人容易接受。这次阿米尔·汗不是三傻闹印度教育,而是比较残酷的对抗政治,结局可想而知,几位大好青年闹个车毁人亡不可收拾。《芭萨提的颜色》比韩国电影《熔炉》还有种更甚的感觉。熟悉印度历史和制度的人会说,你们是先行者,至少是践行的烈士。

活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忍受现有的生活,另外一种是为改变而战斗。面对死亡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恐惧,另外一种是平静。而这些青年,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相,为了改变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更好,甚至可以不惜生命,主动走向死亡。也许对于他们而言,这份代价太大了,但如果可以让人们觉醒,神会接受他们高贵的灵魂。

到底是忍气吞声、怨天尤人、浑浑噩噩地主动放弃,还是轰轰烈烈、肆意张扬、热血澎湃地抗争一回?到底是社会改变每个人,还是人人堆积起来改变社会?死亡不可怕,麻木不仁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

揭露腐败的勇气应该肯定,但还是太冗长,一些无谓的歌舞、嬉戏完全可以删减。青春的躁动触动了炙热之心,可惜太过冲动,缺少智慧和策略,最后那番话让我想起了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去改变这个国家,不是看着他腐朽,让我们都出一份力,给大家一个美好的国家。

其实我看过的宝莱坞电影并不多,但相继抨击了印度的体制、政府、宗教和观念。很多台词很震撼,内心好似被石头压着沉沉的,每次唤醒大众的良知只能通过流血、反抗与斗争么?结局挺残忍的,即便是这样你们依旧开怀大笑,而显示器这边的我已是泪流满面。

一开始,很多人以为故事会变成印度式的主旋律,最后的浓郁悲剧意味却让人大跌眼镜。电影对印度的抨击毫不留情,结构上用一种模糊了过去与现在界线的表现手法,表达了革命未竟的意味。虽然有着大量歌舞拖缓节奏的印度电影通病,但对于能够拍摄出这样电影的邻国,某国只有羡慕的份。

也许有人认为,印度商业片和韩国商业片一个样,对好莱坞的拙劣模仿处处可见,将电影百年总结出的套路中,最糟粕最庸俗化的技巧全部学来,并滥用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再加上阿三特有的“怪力乱神”式拍摄,再好的题材也被拍成垃圾。在毫无正经的情况下慢慢铺张这部电影,看的让人匪夷所思。

不管怎样,历史与现实的对照穿越新颖深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其实无关乎时代种族文化的差异,不论是英国白人还是本土本族的印度人,也许这就是阶级斗争吧,只是希望方式一点点地变得所谓好一点,这是对双方而言。印度电影即便流于娱乐肤浅粗糙,但能有这份责任、勇气和宽容的氛围,足以让我们惊异、敬意和羡慕了。

要么忍受现实,要么负起责任改变它,这是我看过最棒的青春励志片,历史与现实交错,革命者的精神唤醒新一代的年青人为了正义抗争,最打动我的反倒是那群喝得醉醺醺的年轻人,路过甘地纪念碑时举手敬礼的样子。与其说火热的青春在蓬勃发展的时候就被赤裸裸地扼杀,这样让悲哀升级,不如说,这样更折射出青春的无敌(片名翻译真的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