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为建立文明与帝国为何难?

编者按:大家在玩《帝国时代》《文明》等历史向的战略型游戏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黑人没有对应的文明与帝国呢?

▲黑非洲地形

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其居民几乎都是尼格罗人种,既我们常说的黑人。相对北非,黑非洲气候以温带雨林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为主,湿润多雨,加上阳光直射,有利于植物生长。这种环境使得采集和狩猎能获得可观的食物来源,却因此不利于提高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曾有人询问埃塞俄比亚的黑人为何不勤劳生产,对方回答——树上有果子,河里有鱼,为什么还要去费劲耕作呢?但另一方面,植物生长繁盛不代表适合种植粮食。热带雨林系统当中,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且雨林地区的土壤大多呈酸性,不利于大部分粮食作物生长。非洲昼夜温差小,对于粮食作物而言养分不易积累,产量往往不高。

▲水牛属分布范围

此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多雨的环境,不利于马匹和大部分牛类的驯化、养殖和繁衍,牛耕和马耕都难于发展。远东地区在水田常常使用水牛。黑非洲虽然也有所谓的“野水牛”,但却非常凶悍,无法驯化用于农业。

▲非洲野水牛是非洲大草原最凶悍的动物之一

农业条件不利限制了黑非洲文明发展,而气候环境对于军事体系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非洲很多地区湿润多雨且炎热,铁器容易生锈,对于铠甲系统发展很不利;而铠甲系统与方阵作战密切相关,在东南亚也因为铠甲体系的落后,导致其步兵纪律性一直低下,到了18-19世纪,东南亚国家的士卒仍是以未脱产的农兵为主。绝大部分马种畏热怕湿的特性,再加上密林地形不利于骑兵的活动,也使得黑非洲的骑兵体系落后。在古代,黑非洲也有极少量的具装骑兵,但因为气候原因一般穿着皮甲或棉甲。

▲身披皮甲的巴尔吉米具装骑兵,巴尔吉米人是乍得境内由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黑人混血而成的一个民族

而且,黑非洲缺乏原生文明,文明基本都是受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白种人影响而产生的,如西非的加纳帝国早期王族就是来自撒哈拉地区的白人游牧民族,此后的马里帝国更是受到北非影响而伊斯兰化。

▲广袤的马里帝国

马里帝国最著名的君主曼萨·穆萨在1324年前往麦加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朝圣之旅,据说他在开罗的大肆挥霍甚至导致此后当地持续二十年的黄金贬值。一路上穆萨的随行人员不计其数,仅货物搬运工就达6万名之多。尼日尔河中游的冲积平原是非洲最肥沃的地区之一,农业条件很好,而西非地区又盛产黄金和象牙。由此看来,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这三个霸权相继的帝国,似乎并不能小觑。但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如果说马里帝国被来自撒哈拉的白人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攻陷都城而陷入衰落是由于内乱导致的话,那么桑海帝国的灭亡则显出西非帝国的孱弱不堪。

▲摩洛哥人南下摧毁桑海帝国

在1591年的汤迪比之战中,4000名南下的摩洛哥萨阿德王朝军队和10000多桑海步骑军队激战,桑海人试图驱赶牛群冲击摩洛哥军队,结果群牛被摩洛哥军的火绳枪所惊吓,反而冲散了桑海人的阵型。萨阿德军队趁势猛攻,用很小伤亡把桑海军队打得惨败,桑海帝国分崩离析。总之,由于撒哈拉沙漠的隔阂,闭塞的黑非洲与北非地区相比,军事技术和国家组织都存在惊人的落后。而黑人的散漫无纪律的特质,更令他们在训练良好的军队面前不堪一击。

▲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帝国巅峰版图

当然,如果一定要矮子里拔高个,那么东非的阿比西尼亚王国(今埃塞俄比亚)在黑非洲算得上较有武德。

埃塞俄比亚人体现出明显的与白种人混血的特征,号称黑非洲的美女之国。他们自称示巴女王和犹太所罗门王的后裔,不过从地缘上来看埃塞俄比亚人更可能是尼格罗人种与埃及人混血形成的。埃塞俄比亚人长期受拜占庭帝国影响,建立了基督教信仰,由于其与号称古代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东地区接近,封闭程度在黑非洲较低,军事技术和组织体系高于其他黑非洲文明。阿克苏姆帝国时代,埃塞俄比亚曾经出兵阿拉伯半岛,占领也门,但后来被萨珊波斯派出少量军队驱逐,显示出即便是位于东非大裂谷地带熔岩高原,作为黑非洲武德高地的埃塞俄比亚,与当时的中东世界还是有很大差距。

伊斯兰大征服开始之后,东非沿海逐步伊斯兰化。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王朝艰难地抵御了伊斯兰教的扩张,并在奥斯曼帝国崛起后,苏莱曼大帝派兵支援阿达尔苏丹国时期最艰难的岁月里,依赖于葡萄牙人的支持让国家得以延续下来,然而沿海的厄立特里亚地区依然不可逆转地伊斯兰化,而当代的埃塞俄比亚也失去了沿海地区,成为贫穷的内陆国家。

▲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

借由简单回顾非洲的历史,我们得出结论,即便受到北方世界持续不断的输血,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黑非洲未曾发展出可圈可点的强盛文明与帝国。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辰昕之尘,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