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法律和人

怎么能清晰表达这些词呢?

伦理

伦理通常在表达一种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思考,通常极为重大,也是社会关系的界限与边缘的思考。比如婚姻伦理中,是否可以与直系亲属婚配?这是个看来人所共知的问题,其实每个时代都不是“人所共知”的。

一直以来都需要有人思考这些伦理问题,然后告知社会,然后社会接纳,然后形成共识,就像现在“人所共知”的。

人还是猴子的时代,猴子并不清楚这些,猴群中的领袖,在其群族内,这些问题是混乱的……

人明白了一些,回头看猴子的时候,知道这些猴子是“禽兽”行为……

两百年前,表亲婚配是被允许的,甚至是被称道的,比如宝玉和黛玉……真实社会中这也是极为常见的婚配形式。

现在人明白了些,回头看,不管宝玉选黛玉还是选宝钗,他们都是近亲婚配……

关于x和y染色体的研究,并不是伦理研究,是被运用在伦理的阐述上,于是近亲婚配的传统婚配伦理被打破。

不断的伦理探讨,就在这些边缘上。比如说克隆人,到底能不能这么干,如果这么干了,不是成了“拿人做实验”,那这个人是人吗……诸如此类,这是伦理。

并且在过程中基于各种佐据,形成了各种“阶段性”的“共识”。

道德

伦理说明白了,道德就好办些了。

道德是伦理的产物。当伦理界定和形成一系列共识后,基于这些共识,逐步形成了道德。

在我看来,道德通常不是智者思考的产物,反而更像是愚者的模仿游戏,它不过是模仿游戏的规则罢了。

也举个例子,一百、两百年前,给女性裹脚,越小越好。乍一看这是人群对美的诉求……

其实不然。裹脚要从幼年开始,是父母要在孩子无知期间,就开始操作的。那么今天看来,这是个致残行为。

道德致使无数的父母致残了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没有这样做,我们可以想象几种情况,他们周围的亲友,会指责他们对孩子不负责任。看,道德在这里产生作用了。孩子长大了,觉得脚被裹住,行动不便,于是不想继续裹下去,于是跟父母对抗,那么不听从父母的安排……看,道德在这里又产生作用了。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需要道德来维持稳定。道德也发挥着对各种行为的约束作用。但是基于道德产生的阶段性社会危害,也不可视而不见。

道德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法律

如果说道德是游戏规则,那么法律,则可以理解为规则下的暴力手段。

大约三千年前,《汉谟拉比法典》有一句著名的话,如今,仍然被律法界引用阐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句话传递着公平。

但是细想一下,这牙怎么还,这眼怎么还……是否感觉不寒而栗。

权力,为了获得拥护,构筑公平,相信汉谟拉比是这么干的。而公平二字,是需要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的,于是权力通过法律这个手段,实现了对社会“讼狱”问题的处理,实现了阶段性的价值统一,使权力获得了拥护。

但在你的想象中,两个人打架打瞎了眼,是一种场景……一群人抓住一个人,其中五六个人按住一个人,生生挖了他的眼……区别是什么?你闭上眼感觉一下。

法律构筑的前提是基于权力的暴力。

伦理千百年来在发生变化,而道德更是千变万化,于是高悬于所有法庭的“公平”二字,一直以来是个假想的追求。最直接的佐证就是今天的律法下,不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了。可无数的牙已经被律法打掉,无数的眼已经被律法挖去。

不容置疑的是,法律在阶段性公平的状态下,使社会中个体获得安全感,与道德作用相同,法律这个暴力手段,有效的约束了个体行为,产生了安定。

这是法律。

伦理、道德、法律关乎人的存在状态,关乎个体与群体间的衔接,确实应该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