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地理位置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城市的地理位置

距今7000万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之所以这里能够形成城市,和当地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从这里流过离不开关系。我们知道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河流周围会诞生各种城市与文明。最典型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中,都有一条大河。

比如:中国的长江与黄河;古印度的恒河;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当地能够生产的能量也决定了城市的所在地。具体而言就是一些重要的城市周围,要有适宜耕种的土地。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城市周围,甚至还要求周围有能够抵御外族入侵的天险。

除此之外,海拔与气候也决定了当地是否能够发展为城市。在气候适宜的地方,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类越容易聚集形成城市;反之气候条件恶劣的地方,人口越少,越难形成城市。

水文、耕地、海拔高度以及当地气候等地理条件因素,决定了哪些地方能够发展成为城市,而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又决定了哪些城市能够发展成为大城市。

城市之间的通勤

在城市中买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交通是否便利”,同样的距离,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通勤时间可能只需要10分钟,但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通勤时间可能需要30分钟,甚至更久。

不仅是人们出行考虑通勤成本,就连城市之间也会考虑连接另外一个城市的时间成本。

在我国古代时期,我们的经济大多属于小农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从食物到衣服大多是自己生产,偶尔会和周围农民交换一些生活物资,但这种生产方式有一个弊端,无法将经济利益最大化。

比如:A城市气候特点适合种植小麦,B城市气候特点适合种蔬菜。如果这两个城市交通不便,那么A城市只能既种小麦又要种蔬菜,反过来B城市也一样,这样导致两个城市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优势。但如果这两个城市交通方便,那么A、B城市之间就可以生产适宜的农作物,然后再交换,这样一来尽管有交通成本,但总体算下来依然比较划算。

最典型的就是大豆的生产,我国气候、土壤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大豆,但是美国的土壤气候以及管理方式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大豆,这使得即使我们大量进口大豆,而进口大豆的价格依然比国内生产大豆价格的要便宜,所以我国更倾向于进口大豆,而不是自己生产大豆。

学过高中地理的都知道,物资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三种:漕运、空运以及陆运,其中漕运运输量大,且价格便宜;陆运运输量次之,价格也中等,而空运最贵,运输量也最低。所以一般大规模运输物资时,会更倾向于选择漕运。因此我国东部港口城市发展较早、经济较为发达;除此之外,依托大江大河的城市也更容易发展起来。

除了农业之外,产业链也依托于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

我国制造业非常发达,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集群,比如:A城市生产一件衣服,那么B城市可能会生产面料,C城市会做扣子,D城市可能会生产缝纫机等。曾经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地球上没有一个人完整知道如何制造一支铅笔,原因就是制作铅笔的木材、斧子、石墨、石蜡、油漆等技术分别来自不同的工厂,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交通便利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现如今的社会早已不是小国寡民,而是需要城市之间的相互协作,因此交通越是便利的城市,经济越发达;交通越闭塞,经济越难起飞。

总结

城市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海拔的高低,气候温度以及交通是否便利。

而现如今,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便利的交通,所以在一些重要的港口、码头城市等,越能够发展成为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