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东西?

近年来,寻根文化日益盛行,尤其商界,无论做什么买卖,总要给自己的商品,找个所谓的历史出处。听说就连卖烧饼的,也不甘寂寞,想来想去,《水浒传》里,好汉武松的兄长武大郎,不是买“炊饼”的么?于是也给自己的烧饼,找了位祖宗。

那么问题来了,武大郎买的“炊饼”,究竟是什么?就是今天的烧饼么?

恐怕不是。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知县怕有差错,欲将近年来,搜刮的民脂民膏,送到京城汴梁亲戚处存放,担心路上不安全,差武松负责押运。武松不好推辞,领命后,回家向兄嫂辞行,嘱咐武大郎:

蒙知县相公差往东京干事,明日便要起程,多是两个月,少是四五十日便回。有句话,特来和你说知,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

所谓“扇笼”,大约就是今天的笼屉,换言之,武大郎卖的炊饼,是蒸出来的,而烧饼,是烤出来,不会以笼,而是以炉为单位。

那么炊饼,到底是什么?

先来说“饼”。

饼,最常见的面食之一,以面饼,也就是小麦饼为例。麦,起源于西亚地区,刚刚传入中国时,以喝麦粥为主,经麦饭、面糊等阶段的发展,至迟到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先将麦粒磨成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的做法。

烹饪史上,烤制食品,往往早于蒸制食品,无论复杂程度、技术条件,还是思维方式,逻辑都是一样。饼也不例外,早期的饼,一般都是烤饼。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蒸饼。《晋书·何曾传》: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就是说面饼上锅蒸之前,先要用刀划一个十字,蒸成开花样式。

再往前,蒸饼又向有无馅料,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史书记载,十六国后赵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核瓤为心蒸之,使之坼裂方食”。石虎以干果,作为蒸饼的馅料,又以此为基础,逐渐向肉类、蔬菜扩展。换言之,今天的馒头,以及包子,追本溯源,都是蒸饼向不同方向发展的结果。

《水浒传》中,也曾提及蒸饼。

真假宋江,强抢刘太公女儿一节,有燕青和李逵让刘太公“煮下干肉,做下蒸饼,各把料袋装了,拴在身边,离了刘太公庄上”一说。可见蒸饼,是当时非常主流的干粮选择……

说了半天,都是蒸饼,和武大郎的“炊饼”,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炊饼,就是蒸饼。

《青箱杂记》:仁宗庙讳贞,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作者吴处厚生活的年代,差不多就是小说背景,宋江起义前后。因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蒸”二字读音接近,为了避讳,宋人把蒸饼,改称为炊饼,从此流传下来……

顺便说一句,由于炊饼,作为百姓主食的特殊地位。宋代官府,一度采取“计划经济”手段,确定了炊饼的官方指导价。

那是南宋初年的事情,伪楚覆灭后,宋中央政府曾经一度,恢复对旧都开封的控制,由名将宗泽担任长官。那时候,金人虽然没有进一步南下打算,但战略前沿,距离开封非常近。

强敌在侧,最怕内部不稳定,尤其粮食方面,一旦百姓没饭吃、吃不起饭,开封不是农村,商品经济为主,离出事就不远了。宗泽经过调查,一只炊饼的价值,原料、人工等等,都算上,大约六文钱,给商家加上两文钱的利润,定价八文钱,任何人不得无故涨价,否则法办。

小说中,武大郎生活的时代,比宗泽早不了多少。换言之,他卖的炊饼,应该差不多也是这一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