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权相蔡京,和包子的奇特缘分

南宋周密《鹤林玉露》中,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

大意是说,有位官员,从京城开封买来一个小妾,原本是蔡京家后厨,负责做包子的厨娘。某天兴起,说你把蔡太师家的包子,做一顿咱们尝尝。厨娘说不会。官员有些不高兴,你不是做包子的么,怎么可能不会?小妾说做包子不假,但我是太师府后厨,负责做包子的众多厨师厨娘中,负责切丝,具体说,专门负责切葱丝的,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

说起中国包子的起源,还有点儿恐怖。

读过《水浒传》的,想必都有所耳闻,早年间,其实现在,江浙一带依然这么叫,包子和馒头,是不分的,馒头可以加馅,肉的菜的,也可以不加。

相传源自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过大渡河,也就是泸水时,水势湍急,几次架桥舟载都无法成功。诸葛亮觉得,应该是没有祭祀河神的缘故,让伙头军把肉切碎,用面皮包裹,做成人头的样子,起名“蛮首”,也就是蛮族首级的意思。

久而久之,“蛮首”说白了,变成“馒头”,以及后来的包子……

北宋年间,包子在京城开封,曾经风靡一时,尤其以太师蔡京家,最为著名。

蔡京,字元长,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先后四度出任宰相,四起四落。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几任地方官后,升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迁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官至太师。宋钦宗即位后,被贬岭南。

权力之外,蔡京对吃,也很有研究,私房菜主打自己老家,福建莆田口味,干焖羊肉、鸡卷、黄雀酢、鹌鹑羹、蟹膏炒米粉…… 连宋徽宗都吃得流连忘返。

尤其喜欢黄雀酢和鹌鹑羹。据说被抄家时,仓库中专门有三大间,专门用来存放黄雀酢。至于所谓的黄雀酢,究竟是什么,众说不一,有说腌黄雀,有说用黄雀胃部制作,也有说此“黄雀”,非彼“黄雀”,是蔡京老家的一种小鱼。

至于鹌鹑羹,专取鹌鹑,鹌鹑才有多大,鹌鹑的舌头制作,一盘鹌鹑羹,要杀掉数百只鹌鹑。以至于有一天,蔡京梦见一群鹌鹑成了精,为首的一只,走到他面前,行礼后吟诗一首:食君廪间粟,作君羹内肉,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羹肉何足论,生死犹转毂,劝君宜勿食,祸福相倚伏。劝蔡京不要穷奢极欲,须知天网恢恢,善恶到头终有报……

最有名的,当然还是包子,用料讲究,价值不菲,种类繁多:

某次,蔡京宴请下属,吃家里的灌汤包。一顿饭,确切说,仅包子一项,就花费一千三百贯钱,那时候,一贯钱可以买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大米。

蟹黄包就更不同说了,蔡京家,吃一次蟹黄包的钱,相当于五十户中等人家,要知道宋代的经济,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争议,中国历史最富足的时代,整整一年的收入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