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傅友德?

说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恐怕大多数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两件事,其一是他成功驱逐蒙元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其二是他诛杀功臣,将当年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创业伙伴们一网打尽。今天我们就借着朱元璋杀功臣这个话题来与大家聊聊一桩发生在朱元璋晚年时期的血案。

朱元璋是一位疑心极重的帝王,虽然他在位期间一直牢牢把持着大明王朝的军政大权,可他却仍对身边的人很不放心。为了让朱明江山万年永固,朱元璋开始有计划地铲除那些昔日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创业伙伴,因为这些人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在军队系统中也有很强影响力。即便他们都没有心存异志,但对朱元璋来说仍是安全隐患,不如及时杀掉来得痛快。

在经过二十多年“大清洗”后,朱元璋终于将大部分开国功臣都给铲除掉了。余下军队系统中有威望的仅剩两人,他们是: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这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将来继承皇位准备的班底人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不仅让朱元璋倍感哀痛,同时也打乱了他的精心布局。傅友德、蓝玉都是能力极强的将领,以朱标的威望和地位,镇住这二人并为己所用是毫无问题的。可是朱标一死,这个布局中的核心一环就缺失了。傅友德、蓝玉两人也就变得多余且危险,需要及时铲除了。

蓝玉性格桀骜不驯,因此很快就被朱元璋抓到了把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因谋反罪被杀,受其牵连被诛者多达一万五千余人。傅友德生性谨慎,尤其是看到蓝玉的下场后更加小心翼翼,所以尽管朱元璋拿着“放大镜”在傅友德身上挑毛病,一时半会儿却也找不出什么借口。

不过,一个人如果真打算找茬,那在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什么难事。傅友德虽然夹紧尾巴做人,但还是给朱元璋找到了罪名。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在宫里宴请群臣。说来也巧,这一天朱元璋撞见一个宫廷侍卫没按规定佩戴剑囊,这个侍卫正好是傅友德的第三子傅让。朱元璋没有当场发作,但心里却将此事记在了心里。不久后,宫宴开席,朱元璋和群臣们度过了短暂的欢乐时光。可参加宴会的人都不会想到,喜怒无常的朱元璋心中已慢慢浮现了杀机。

就在宴席收尾阶段,朱元璋看到傅友德桌上有一盘蔬菜没吃光。他立即把脸一沉,当众斥骂傅友德不敬君父,然后又把傅友德之子没按规定佩戴剑囊的事情一并扯了进来。傅友德被骂的一脸懵,但也只能顿首在地,连连称罪。可朱元璋却越骂越激动,他命令傅友德回家把自己两个儿子都带到宫里请罪,傅友德只好奉命出宫。

然而傅友德怎么都想不到,就在他刚踏出宫门的时候,一名侍卫就带着皇帝口谕向他宣旨,这次朱元璋提出的要求是“携其首至”,也就是让傅友德带自己两个儿子的人头进宫请罪。傅友德一生为明朝出生入死,功绩在开国功臣中名列前茅,结果晚年在没犯什么过错的前提下,皇帝竟然要他亲手杀子。不过当时的情况已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傅友德再怎么能征善战,也无法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反抗。于是傅友德悲从中来,回家果断杀死二子,并将二人头颅带到宫里扔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当着众臣假惺惺地对傅友德说:“你怎么忍心这么做?”傅友德冷笑一声说道:“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现在都给你。”说罢,他抽出藏在袖中的小刀当场自刎。

朱元璋认为傅友德父子对君父不敬,而且又畏罪自刎,该罪加一等。于是下令将傅友德家中男女老少全部发配到辽东和云南,傅家自此家破人亡。论历朝历代帝王之狠毒者,朱元璋当属第一。

参考文献:《明史》、《石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