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精锐“大红一师”,战斗力为什么不如德军?

1943年7月23日,巴顿的第7集团军攻占了巴勒莫,不仅扭转了英国人一贯轻视美军的态度,而且抬高了在盟军中的地位,甚至因此“墨老大”被赶下台,改变了意大利的政局。如今的西西里岛,意大利人选择放弃抵抗,只剩下德军在支撑。

就在美军顺风顺水的时候,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被死死地困在卡塔尼亚一线。但对好大喜功的巴顿来说,攻占巴勒莫只是美军“小试牛刀”,真正能让英国人彻底服气,就必须抢占墨西拿,将夺取西西里岛的光环戴在美军头上。

巴顿决定将英国人羞辱到底。

自美军参战以来,一直跟在英国人的后面,充当配角和助攻,几次跃跃欲试都被蒙哥马利和亚历山大等人无情的打压。伴随着英国媒体的奚落和嘲讽,美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誓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狠狠地回敬英国人一把。

4天奔袭300公里拿下巴勒莫,终于让美国人出了口恶气,国内的媒体更是大肆宣扬美军的实力,并不失时机羞辱了英国人一番。但巴顿等人知道,要想英国人彻底服气,就必须抢先攻占墨西拿。同时,这还是扭转西西里岛僵局的最好举措。

蒙哥马利的停滞不前,让美军由助攻变为主攻,尽管极不情愿,但事实如此,就连亚历山大也支持巴顿继续扩大战果,他只得无可奈何地担任掩护,成为配角。但巴顿十分清楚心高气傲的蒙哥马利,决不会轻易放弃,他决心不给对方任何机会。

按照巴顿的战术理念,“用手中的一切手段,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最大的伤亡和破坏”。士气高昂的美军,没有沉浸于暂时的胜利,开足马力向前进攻,3天后占领了尼科西亚。从整个态势看,美军和英军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更为有利的是,随着意大利国内政局的变化,“墨老大”被赶下台,西西里岛上的意大利军队士气更加低落,投降或临阵脱逃者比比皆是。但对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来说,少了这个累赘,反而更加专注计划的实施,掩护岛上德军撤退。

然而,让巴顿担心的一幕出现了,蒙哥马利在得到一个师的支援后,防线上的德军正在缓慢地向后退去。也就是说,他与巴顿的较量没有停止,最后的胜利属于谁,都还是未知数。此时,美、英两军向前推进变成了一场竞赛,终点就是墨西拿。

巴顿终于领教了德军的厉害。

为了与蒙哥马利一比高下,将西西里岛的胜利归功于自己,巴顿发了疯似的催促部队不停地前进、前进、再前进。甚至再次脱离指挥位置,亲自登上坦克为全军开路,好几次差点翻落悬崖,车毁人亡,但他一点不在乎,叫骂着让士兵向前冲。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军的进攻似乎也遇上了麻烦,第7集团军的推进速度越来越慢,这让一向推崇速度就是战斗力和优势的巴顿,第一次遇到了“难啃的骨头”,甚至用焦头烂额来形容,完全没有了当初攻城拔寨的势头,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德军按照且战且退、掩护主力撤离西西里岛的要求,将部队部署在易守难攻的山区,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极大限制了装甲部队推进的速度。再加上,盟军的轰炸机在山区的轰炸效果不好,一对一的陆上较量,美军不是德军的对手。

其次,封堵巴顿的德军第15装甲师,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他们作风凶悍、士气高昂,并凭险据守、寸步不让。第7集团军连攻了一周未能前进一步,巴顿一筹莫展,也不得不和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一样就地转入防御。

不甘心的巴顿,将战斗力强悍的“大红一师”派了上去。双方展开激烈厮杀,美军拼命向前冲,德军不仅顽强阻击,而且不时地进行反冲锋。美军第1师伤亡巨大,尤其是军官减员严重,不得不用士官担任指挥,却依然未能突破德军防线。

就这样,双方反复冲杀了5天。迫于盟军两条线的压力,德军第15装甲师开始有序地撤往第二道防线。第二天,“大红一师”毫无成就感地突破了德军防线,并转入休整。也就是说,美军的实力与德军相比不是同一水平,而且差距很大。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的攻势也取得重大进展,正稳步地向墨西拿推进。密切关注英军行动的巴顿更加着急,在他看来,消灭多少德意联军已不是主要问题,如何抢先攻占墨西拿?彻底打消蒙哥马利和英国人的嚣张气焰,是他行动的重点。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