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在意盖棺定论,看看李东阳就知道了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按照《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说法,谥号制度,由周公、姜太公创立。近代学者考证,历史上的谥号,大约从西周中期开始出现。

所谓谥号,主要针对皇帝、皇后、诸侯、贵族、文臣武将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高度概括,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长短字数不定,少的一两字,多的二十余字,大体分为美谥,赞扬、褒奖,平谥,一般般、不好不坏,以及恶谥,批评、谴责三类。

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盖棺定论……

当代人,可能很难理解,谥号,究竟有什么用,或者有什么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这种事,还真的很难关公战秦琼。举个明朝中期,名相李东阳的例子,可能大家就明白了: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家族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的人生,按照中国旧式文人标准,近乎于完美。

天赋异禀,很小就有神童之誉,明代,有一种特殊的“神童试”,类似于今天的中科大少年班,专为这路人准备,作为科举的补充。四岁时,李东阳被举为神童,应征参加神童试。

考试开始之前,明代宗专门接见了他。进入大殿时,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明代宗触景生情,出了个上联:小童脚短,东阳刚爬到门槛一半,已经对出下联:天子门高。明代宗很高兴,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站立在一旁,又有上联了: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对曰:嫂溺叔援,权也。

明代宗大喜,说这孩子,将来能当宰相。考试结束,李东阳中了神童第三名,明代宗亲自叮嘱,安排到顺天府学学习,此后,又两次邀请他入宫,给大臣们讲解《尚书》,当然只是象征性的……

天顺六年(1462年),十五岁的李东阳,参加顺天乡试,中举。第二年,天顺七年(1463年),参加礼部会试,顺利通过。又过了一年,天顺八年(1464年),中殿试二甲第一名,连战连捷,获得进士头衔,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

成化元年(1465年),十八岁的李东阳,被授予编修之职,正式开始他的仕途生涯。历任侍讲学士、太常寺少卿、经筵讲官、礼部右侍郎等职,始终没有离开中枢,至弘治八年(1495年),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正式位列宰执。

弘治十一年(1498年),赐李东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衔,弘治十五年(1502年),赏玉带织金衣,相当于清代的黄马褂,弘治十八年(1505年),李东阳领受明孝宗顾命,升少傅仍兼太子太傅,授光禄大夫,勋柱国。正德元年(1506年),赐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正德四年(1509年),加正一品俸禄,正德五年(1510年),加勋特进左柱国,正德六年(1511年),兼食大学士俸禄,正德七年(1512年),恩荫子侄世袭锦衣卫正千户。

这么说吧,封建时代,人臣能够拥有,能够享受到的东西,李东阳都拥有、都享受了。宦海五十年,秉政十八载,一路平步青云,得到几朝皇帝,其中有明君,相对而言,有庸君,也有昏君,但有一点,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对他的高度信任,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波折,真真完美到了极点……

正德十一年(1516年),李东阳病重,弥留之际,就是不咽气,家人不知道为什么,他也不说。

第二天,李东阳的同学、最好的朋友,接替他成为内阁首辅的杨一清来看他。见杨一清来了,李东阳死死盯着他,还是不说话,杨一清知道他在想什么,让家人们先出去,就留自己和李东阳。小声对他说,我们几个人,指朝廷拿主意的几位重臣,已经商量过了,你死后,谥号“文正”。

一听到文正二字,几乎已经失去意识的李东阳,瞬间跳起来,趴在床上就要给杨一清磕头……

文正,原本为“文贞”,北宋时,为避宋仁宗赵祯讳,改为文正,是封建时代文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谥号。极少授予,历史上凤毛麟角,明朝开国一百余年,到李东阳时,还没有任何一位大臣,获得过这一头衔。

当然,对于李东阳的文正谥号,别说后世,就是当时,朝堂内外也褒贬不一。李东阳为人,说老成谋国也行,说圆滑世故也没错,左右逢源,见风使舵,明哲保身,这才成就了他,这位政坛不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