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要李鸿章订购一批大炮,李鸿章私吞,从此淮军崛起

众所周知,李鸿章起家靠的是淮军,但是淮军最初装备很差,但是后来却成为了对太平军火力最强的军队。那么到底为何淮军可以突飞猛进呢?其实这和李鸿章的火器理念有很大关系。

淮军成军之初按照湘军的装备编组成军,即以小枪、抬炮、劈山炮为主要的火器装备,湘军的这些火器装备在当时内地各枝军队中是主流的水平,需要从技术上加意说明的是,湘军的这些火器装备尤其适合平原野战,咸丰八年曾国藩接见喻致惟时,喻氏曾与曾国藩言及军中火器之食药与食子,“小枪食药六钱零、食子三颗,抬枪食药二两零,食子一大三小,劈山炮食药六七两,食子一大十余小者。”

首先是射程远、杀伤距离较长,抬枪的有效射程是鸟枪的二倍以上、而鸟枪的杀伤距离也是弓箭等冷兵器的二倍以上,湘军的短管鸟枪在射程上虽未必超过标准的长杆鸟枪,但是在火药装添量与食子量来计,其杀伤力应较兵丁鸟枪食药三钱、铁子一钱的标准而言更大,且就其铅子的装填速度而言似应较长杆鸟枪为便。

再次是湘军的火器装备对密集队形的步兵杀伤力大,对坚固目标的杀伤力相对有限,这对于袭承湘军家法的淮军早期上海战场的战术选择是有重要影响的。先就湘军的火炮而言,湘淮军所装备的劈山炮并非是清军金川战役之后的发射实心炮弹的大劈山炮、也并非是王尔敏先生所提及的红衣炮,而是发射类似葡萄弹的火炮。同时湘淮军中大量装备的抬枪也属于口径较大的火炮类武器。

清军制式的劈山炮又叫开山炮,在清高宗金川之战曾有改良为发射实心炮弹的大劈山炮、大量装备清军以资山地攻坚作战之用;6但清军各地野战部队所用的劈山炮主要是轻型的以杀伤平原野战步兵之用。

曾国藩所部湘军最早所用之火炮为广西乔作梁解济湖南之200门火炮,但据曾国藩自己承认,其中以“夷炮、百胜、荡平炮”均极精良而有用,铁炮最为无用。(也就是自制大炮)其后大量添购的洋炮,虽不知其具体来源与类型,但曾国藩日记中分别“早起,演周良才之大炮、周光正之劈山炮,”用于临阵对敌劈山炮与攻坚的大炮区隔还是很明确的,在咸丰六年间,左宗棠曾与胡林翼言及劈山炮铸造价格“劈山此月可得,三百两只可得二十尊,再从曾国藩自己对其火炮的描述来看所部使用的应该还是这种类似发射葡萄弹的劈山炮,所不同的是铸造技术可能会有改进以及其后曾国藩对于炮子的技术改进。

这种湘军使用的劈山炮的对密集队形步兵的杀伤力与美南北战争时期的火炮类似而稍逊色于普法战争中普军所使用的火炮。而曾国藩改造后的劈山炮杀伤力更大,基本上满足对野战中压制性火力的要求。这种劈山炮其后一度成为清军驻防旗营与分汛绿营与水师的主要火力装备之一。

再就抬枪而言,属于清军制式装备中的压制性火器而并非单兵火枪,而在清律例中将其私藏抬枪的罪责等同于私藏火炮,绝对禁止民间私藏私造,“抬枪乃阵前应用,且为器长大。……至抬枪更非民间应有,如有私造、私藏者照私铸私藏炮位例治罪,失察官亦照失察私铸私藏炮位例议处。”清军制式兵丁鸟枪铸铁材质、六斤重,而抬枪则同为铸铁材质而重量至少为三十斤,湘军改革清军三人合用抬枪的战法而为四人,作为压制性火力装备,在野战中占有射程的优势、能够形成密集火力,淮军沿袭湘军惯例编制抬枪小队作为压制性火力。

无论是从劈山炮还是抬枪的火器装备来看,湘军更长于野战而缺乏攻坚的能力,故而湘军野战屡屡得手,而安庆围城、天京围城却破城乏术,只能兵临城下、以困疲敌而后伺机穴地攻城。淮军则能够攻克坚固的苏州城就在这个道理。其实这里的关键就是曾国藩让李鸿章订购的大炮被他私吞了,所以李鸿章的淮军才能快速崛起。

参考资料

【1】《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