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动物,“一夫一妻制”或更容易让它们灭绝?

所有物种最本质根本的追求就是两个字“活着”,如果可以加一个期限的话,当然是期望着永久。但是生物个体无法实现永生,这是所有物种都会面临的问题。因为环境不断的在改变,那么生物体也需要不断的进化,这样才能得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个体既然无法实现永生,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目标放在生物群体上,只要这个物种可以一直发展不灭绝,那么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永生,因为我们的基因一直存在并且遗传下去了。所以说为了得到永生,繁殖后代又成为了大部分生物个体追求的目标。

但繁殖后代和养育后代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不同物种有着不同的形式,有的物种是一夫一妻制,它们忠贞不渝互守终身,即使一方不幸死去,另外一方只会孤独终老。例如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忠贞不二的鸳鸯,但是有研究发现它们也会出现“离婚”和“二婚”的情况。

有些物种没有所谓的爱情,它们只在发情期才会相互吸引到一起,完成交配任务后雄性就甩手离开了,剩下来的养育工作都靠雌来完成。例如螳螂就是这样的生物,雄性螳螂在交配期会尽可能的和不同雌性螳螂进行交配,这样留下后代的概率就会更高。因为螳螂的交配是一项危险的行为,很容易就会被雌性螳螂抓到吃掉。

还有一种名为黄胸织布鸟的鸟类,它们也在这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雄性黄胸织布鸟负责搭建鸟窝,当鸟窝搭建到一半的时候等待雌鸟的到来,之后共同完成家园的建造。当交配完成之后雄性黄胸织布鸟就会离家出走了,它们会去到新的地方搭建鸟窝,在整个繁殖期内尽可能的得到更多雌性,目的是有更多的后代。

而雌性黄胸织布鸟会守在鸟窝里等待产款、孵化和养育后代。

无论是何种“合作方式”,最终都是为了得到后代同时让后代更好地长大,但是科学家通过对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的交配模式实验发现,动物的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对于种群数量影响极大,对于动物来说一夫一妻制可能更容易导致它们的灭绝。

英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利用赤拟谷盗(一种昆虫)进行实验,其中“一妻一夫制”模拟下种群数量回持续性的下降,最终实验结束实验种群灭绝。而通过“一夫多妻制”下,实验种群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速度非常缓慢,实验结束后依然有60%个体存活。

这是非常好理解的,对于动物来说无论是一妻多夫还是一夫多妻的模式,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性选择,这样的过程更加有利于淘汰掉那些缺陷的个体,不让它们的基因得以遗传下去。例如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雄狮,如果体格弱小根本就没有获得交配权的机会。也就是说加强交配模式中的竞争机制,是非常有利于种群发展和繁衍的。

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38亿年之久,目前已知在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人类一直都担忧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到来,而根据科学家研究最近百年间昆虫的物种数量在悄无声息的下降,也意味着有很多昆虫灭绝了,并且数量还不少。目前无法得知产生这样结果的机制是什么,但是至少可以猜测到跟环境的变化有着绝对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的发展影响到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从而影响了其他物种的生存。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