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为什么没能阻止长江下游发生洪涝灾害?

三峡大坝真的尽力了,之所以三峡大坝无法阻拦武汉水位的上升,主要是因为三峡大坝位于武汉的上游地区宜昌,而武汉的水位上升是因为当地降雨量增多,也就是三峡大坝下游地区降雨量增多。虽然三峡大坝能够阻拦洪水,但它们无法阻拦下游的水位,毕竟水不可以逆流。

事实上,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那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灾可能比现在更严重。

三峡大坝防洪

根据气候特点,我国共有两种主要的气候:季风气候以及非季风气候。而季风气候的特点就是雨热同期,降雨量比较集中,其中夏季降雨量多,而冬季降雨量少。在降雨量比较集中的季节,我们将其称之为“汛期”,而长江流域80%的水集中在汛期,也就是说有80%的水集中在短短两个月之中,大大加重了河流的负担。

在过去,三峡大坝还没有修建时,长江流域就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平均每10年一次,但三峡大坝修建完成之后,直到这次洪灾之前,最近十几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没有发生较大的洪灾。

这是因为,三峡大坝能够拦截上游的洪水,三峡水坝长约2308米,高185米,其中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蓄水位145米。

在汛期来临之前,三峡水坝会将水位降低到145米,这是为了腾出足够的空位蓄洪,蓄洪量能达到221.5亿立方米。这可以抵挡12-15天左右的连续大暴雨。

但是,三峡大坝位于武汉的上游,虽然三峡大坝能够拦截长江上游的洪水,但是三峡大坝下游产生的洪水三峡大坝就没法阻拦了,而武汉的洪水主要是因为当地降雨产生的。

武汉洪水

在过去,每次长江下游地区出现洪涝灾害人们都会责怪三峡大坝工程没有发挥预期水平。其实并不是三峡大坝没有承担防汛的可能,而是三峡大坝下游地区的洪水,大多是由当地降雨决定的。

武汉此次洪水就是由于当地的降水猛烈,今年南方降雨普遍增多,根据湖北武汉市气象部门统计,自从进入梅雨季,武汉累计降雨量达到了757.8毫米,居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位,仅次于2016年的878.6毫米。而且未来几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还会有降雨。

强烈的降雨,再加上排水能力不佳,造成了武汉以及长江下游地区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三峡大坝泄洪造成的,更不是三峡大坝没有承担起防汛的功能。

事实上,此次武汉的洪灾可谓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天灾,厄尔尼诺现象从去年一直持续到了今年,而每次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我国降雨都会增多(并不是一定会增多,但降雨量增多的概率较大)。今天南方大范围降雨,就有一方面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

其次是人祸,在过去,长江中下游地区遍布着非常多的湖泊、湿地,这些湖泊、湿地等能够对长江水起到分洪的效果。

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合适,降雨量适宜,非常适宜人类生存,所以人口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当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时,为了生存需要,人们会不自觉地侵占河道,围湖造田等。这一切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少,河道宽度缩短,以至于人们留给水的空间越来越少。

在正常年份,河道内的水流不会泛滥,然而一旦当地降雨超过往年,此时就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

我们知道,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平原,地势低平,一旦水位超过河道的高度后,将会向四周蔓延,发生洪涝灾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对我国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也会导致当地经济受损。

抵御洪灾

我们知道,最好的抵御洪灾方法是预防,最近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退耕还林还草,对洞庭湖、鄱阳湖以及太湖等湖泊,也组织了退耕,以便让湖泊面积扩大,在汛期时能够尽可能地让该地湖泊承担蓄洪作用。

再者,对长江上游地区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这是因为上游如果植被减少,将会导致长江中携带泥沙增多,会抬高河床,更容易导致洪灾的产生。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河道清淤工作,保证河道的水能够快速流淌出去。也就是说,抵御洪灾并不是修几个水库就可以完成,还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