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真实的杨家将,可能会令某些人略感失望?

 杨业,又名杨令公,擅使大关刀,有金刀杨业之称,育有七子,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

金沙滩一役,因大郎长相与宋太宗赵光义酷似,杨业命其扮成太宗,赴约双龙会,被看破后只得开战。杨业分三路出击,左路延平、延定、延安,中路自己和延昭、延嗣,右路延辉、延德。

与耶律奚交锋时,杨业中了埋伏,箭矢之下不能出斜谷口,派七郎延嗣冲出重围,找主帅潘仁美求援。杨业且战且退,最终退到两狼山,手下只剩百余人,救兵不到,望子不归,不想被俘受辱,撞死在李陵碑前。

以上,便是文艺作品当中,杨家将形象最经典,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历史上,杨业真实存在,原名重贵,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籍贯方面,有说陕西神木,有说并州太原,有说保德火山人,左右边地出身没错。原为五代时期,沙陀人后汉军事世家,后周建立,汉室退到北方,史称北汉,赐以国姓刘,以及与末帝刘继元相同的字辈继,因此又名刘继业、杨继业。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广运六年),取代后周的北宋,发兵进攻北汉,刘继元不敌投降。关于这一节,杨业降宋,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事实上,根本对立的说法:

文艺作品中,一般都称刘继元怯懦,皇帝都降了,杨业依旧决意血战到底,还是刘继元出面劝说杨业,这才勉强降宋。正史记载刚好相反,刘继业原打算据太原固守,杨业为保民众不受涂炭,劝刘继元出降,“知金汤之不保,虑玉石以俱焚,定策乞降,委质请命”……

降宋之初,杨业并不十分受重视,转折点发生在几个月后的高梁河之战。

大凡统一中央王朝建立,初期总会有个扩张阶段,北宋也不例外,平定北汉后,赵光义亲率大军攻辽,意欲乘其不备,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宋军三面受敌,彻底崩溃。

是役,宋军十分狼狈,赵光义腿上中箭,几乎不得脱身。关键时刻,负责押运粮草,注意啊,降宋之初,杨业只被安排这一类后勤任务,负责押运粮草的杨业赶到,弄了辆驴车,一路力战护主,这才抵达安全地带……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辽国。兵分三路,其中的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主将,王侁、刘文裕为护军,类似钦差大臣,此时的杨业,已经可以担任野战军团主要将领。起初,战役取得了部分进展,但不久后,曹彬率领的东路军,也是直接面对辽军主力的一路,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

朝廷的命令,将边地愿意归顺大宋的百姓,迁徙到内地,由军队护送,杨业也审时度势,认为辽军势头太猛,不能硬顶。护军王侁、刘文裕却挖苦他怯战,要求主动出击,用一场大胜,宣告此次出征的凯旋,看看,事情从来都是坏在这些,所谓的鹰派文官手中,自古而然。

杨业明知必败,也只得出战,相约兵败后向陈家谷口撤退,务必在此接应。后来的战事走向,和杨业估计一模一样,一听说前方败了,鹰派王侁立刻率领主力逃跑,潘美制止无效,导致杨业和二子走投无路,战死在陈家谷口。

此后,杨业长子(不是六郎)杨延昭,又名杨延朗,以及孙子杨文广(文艺作品中,作为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杨业曾孙),也都担任北方边塞守将,保境安民,立下了一定功劳。当然此时,宋辽战略形势已经逆转,和平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