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新中国航天史的谱写者与见证者(下)

书接上集。戚发轫设计“东方红一号”后二十多年里,又先后主导设计“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星22号”等卫星,并打磨出一支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的通信卫星研制队伍。1992年9月21日,中央领导人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走具有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此报告所含的工程被称为“921”,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经过考察,59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921”工程神舟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

这回,戚发轫天天回家陪老伴儿吃晚饭的愿望又落空了。

“中国科学者没有加班这一说!”

“921”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总设计师戚发轫走马上任。领导给的终极任务是四个字:争八保九。意思是,保证在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飞船,能提前到1998年更好。

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有三个,一是技术层面的,关于飞船在太空环境下诸如再入防热技术、升力控制、回收着陆技术等都没有有效认证,完成这些需要时间更需要人才;二是人才不足,“文革”造成人才断代,“921”工程团队要么是临退休的老头,要么是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不利于航天研究;三是责任重大,以前搞卫星、火箭毕竟没人上天,如果载人飞船失事,损失的就是宝贵的航天飞行员,生命重于一切。

戚发轫院士 (来源:东南商报)

戚发轫从容面对困难。技术层面要做的就是反复论证再统一结论。为此,他组织召开多次论证会。论证第一阶段,针对究竟选哪一种飞船,各路专家的看法不尽相同,讨论不休。戚发轫最终从技术方面入手,选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在论证第二阶段,针对飞船的太空环境问题,参会者发表了不同意见,有的意见甚至显得很稚嫩,戚发轫没有一丝责怪,而是让人全部记录下来,整理成初稿,他再进行审改、定稿。

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戚发轫一面培养青年人才,一面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于责任问题,他的态度很明确:我是航天第一责任人。他当年在俄罗斯参观载人飞船发射现场时,看到总设计师会签字画押,对航天员说:“如果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上天去冒险。”这句话让他一直记在心里。没有想到的是,时隔多年,60岁的他也会像俄罗斯航天总设计师一样去承担航天最大的责任。

虽然“神舟一号”飞船有六百多套设备、上百台大小计算机、十万多只元器件、十多千米线缆、八万多个接点,研制工作相当于两颗大型卫星的量,但经验丰富的戚发轫指挥若定,计划周密,时时掌控研制进度,处处显示大将之风。

七年拼博,终于成功。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神舟一号”顺利发射。此举“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迈向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将军语)。

戚发轫没有激动,他在酒泉发射中心收到飞船准确入轨的信息后,依旧和以前一样乘专机赶回北京航天指挥中心。他要等到飞船航行一天回到指定区域,才觉得是真正的成功。

“神舟一号”发射升空(来源:腾讯)

此后,戚发轫于2002年3月和12月主持成功发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一年发射两艘宇宙飞船,这速度让欧美科学家家吃惊。一位德国同行问他,一年发射两艘飞船的窍门在哪,是不是科学工作者们天天加班。

“俄国人规定载人航天工作人员晚上不能加班,德国人则规定周一、周五不能做重要航天工作。这些在中国航天科学工作者眼里,都是不可能的。我们没有加班这一说,周一到周五忙到晚,周六周日接着干,实在累了就休息一天半天。这就是我们一年发射两艘飞船的窍门。”戚发轫的大实话,让德国同行既感叹又敬佩。多年后,戚发轫答话里的加班现象被两个流行语“5+2”“白+黑”代替,用以形容经常加班工作勤劳的打工者。只是其中的意味,与戚发轫所说不可同日而语。

“‘神五’升空,‘神六’交给年轻人吧!”

随着“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戚发轫对载人飞船的研发和团队管理越来越娴熟,于是“神舟五号”飞船总设计的重任落在他身上。

“神舟五号”发射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飞船有13个分系统、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70多万个软件程序,技术更复杂,要求更高;二是市场机制日渐成熟,一切按规律办事,航天领域也不例外。第一个困难还好办,第二个主要考验总设计师的智商和情商。

上世纪九十年代“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的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体制和机制都进行着新的解构。“神舟五号”发射,需要上海八院、部队舱医所、中科院等上百个单位协作,航天科技集团只是负责总体设计和协调。

戚发轫(右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总经理张庆伟(左)等商讨问题。(来源:励志网)

为此,戚发轫专门设计了一套激励方案,精神到物质方面都充分体现市场法则。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跟着老戚干,不吃亏!”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上天。戚发轫激动地对现场记者说:“‘神五’升天,‘神六’要交给年轻人了!”是的,他希望更多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走出来,这样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走得更远。迟暮之年回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寄语年轻校友“你们的使命很艰巨,很光荣,我们要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献出力量”,是因为他的眼光很远,一生心系中国的航天事业。

时光如飞,转眼50年过去了。50年间,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其中包括自主研制17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500多颗航天器被它们送入太空。

50年间,戚发轫从青年成长为中年再步入老年,脸庞爬满沟壑,头发业已变白。50年唯一不变的是他追求航天事业的决心。他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真正谱写者与见证者,一生与国家航天事业紧密相连。

2004年11月26日,戚发轫挥笔写下“中国航天精神”的核心内容(来源:励志网)

戚发轫代表的是一代老航天人,他的精神代表的是中国的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正如习主席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所讲:“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致敬,老一代航天科学家!

致敬,戚发轫!

【参考资料】

1.文章 《俯首甘为“太空纤夫”——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卫星与网络》 2011年第05期,作者廖芳芳。

2.文章《戚发轫:一个为中国打造“神舟”飞船的人》,《基础教育》2012年2期,作者曹青

3.文章《“神五”总设计师戚发轫:“神六”将于一年后升空》,《北京晨报》2003年12月4日。

作者:魏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