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为什么坚持不增设盟军副总司令?

1945年3月,盟军在两个方向上,对德国形成夹击之势,攻占柏林指日可待。随着美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愈发重要,作为盟军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尔,说话的分量和底气更加十足,尽管英国人依然抢权夺利,但美国“老大”的地位不可撼动。

眼看德国就要灭亡,各国间的利益争夺也更加突出。尤其是丘吉尔,十分清楚美国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英国只能在其后面摇旗呐喊,但对追求利益最大化仍是处心积虑、孜孜不倦。如今,如何增加英国在同盟国中的权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丘吉尔意欲在盟军中,增加英军的比重。

盟军诺曼底登陆前,为了统一指挥的问题,同盟国设立了欧洲盟军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担任司令。随着战事的进展,蒙哥马利等人抢班夺权的势头愈演愈烈,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兼任欧洲地面部队的指挥,堵死了英国人想方设法抬高自己的野心。

狡猾的丘吉尔干脆晋升蒙哥马利为元帅,在官阶上高于艾森豪威尔,不断挑战美国在同盟国中的权威;罗斯福则“见招拆招”,晋升艾森豪威尔为五星上将,不给英国人任何“造反”的机会。不甘心的丘吉尔,又打起了盟军副总司令的主意。

在他看来,美国人担任最高司令是无可厚非的,而增设一名由英国人担任的副司令,不仅能体现出英国的地位,而且还能提高在盟军中的说话分量。于是,他提议由亚历山大担任盟军副司令,并兼任欧洲地面部队的指挥,但遭到了婉言拒绝。

艾森豪威尔认为增设副司令,极易引起美国国内的不满,激化英、美两国的矛盾。更何况,盟军已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战事稳步向前推进,各种指挥系统磨合得很好,一旦有大的改变,一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没有说出来,早在西西里岛战役中,盟军就是这样的指挥系统,结果是亚历山大以权压人,命令美军给英军让路,公然袒护蒙哥马利,巴顿、布莱德雷等美军将领怨声载道。艾森豪威尔对这个教训记忆犹新,不会再犯。

碰了一鼻子灰的丘吉尔,又将目光投向了德国。他认为,依靠英军的表现,争取更多的占领区,一样增加英国在同盟国中的地位,以及讨价还价的砝码。于是,他与蒙哥马利决定在攻占柏林的战斗中,要一鼓作气,首先攻占柏林城。

一向谨慎的蒙哥马利,更加谨慎了。

1945年3月,盟军全线逼近莱茵河,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正在做着强渡的准备。意外的是,蒙哥马利比以往更加小心,无论是从计划制定、部队集结,还是积蓄物资弹药,准备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战役都长。难道谨慎的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吗?

首先,攻占柏林意味着欧洲战事的结束,越是临近结束越要认真准备,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行,一旦渡河失败,不仅制定的进攻计划前功尽弃,而且显示出英军实力的不强和“无能”,降低在盟军中的地位,成为他人嘴里的笑话。

其次,这次渡河战役不仅仅是渡河,还有连续进攻,向前推进的任务。原来,从德国北部直捣柏林的想法,一直就是蒙哥马利实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军人,没有比攻占柏林更值得纪念和炫耀了,他要保证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丘吉尔将英国的利益目标,放在了德国北部的丹麦,甚至是在苏联在向西渗透之前,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看来,一贯反苏的丘吉尔已经开始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划清界限,军事准备必须充足。

为此,蒙哥马利囤积了12万吨各类物资,力求在进攻的第一周内,有4600多辆坦克、装甲车,以及3.5万辆其他保障车辆通过莱茵河,并保证部队能够连续作战。为了这个伟大时刻,激动的丘吉尔也赶到前线,观看对德国的最后一战。

这天,在3500门火炮的掩护下,第21集团军群开始渡河。已是垂死挣扎的德军,毫无斗志可言,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没有太多悬念,盟军以压倒性优势顺利渡过了莱茵河,接下来就是无险可守的柏林,兴奋不已的蒙哥马利指挥部队向东推进。

这在丘吉尔看来,先于苏联攻克德国首都,是盟军的头等大事。不仅关乎盟军的荣誉,而且为防止东方势力的渗透,柏林无疑成为阻挡苏联的“桥头堡”,特别是部队士气正旺,一鼓作气攻克柏林不是太难的事情,他在等待英军的好消息。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